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李金磊)中国经济增长真的失速了吗?外国企业真的全部撤离了吗?产业链真的大规模外迁了吗?官方数据真的全是造出来的吗?国家发改委官网27日连发4篇解读文章,回应了以上这4个尖锐的问题。
资料图:一处刚建设完工的房地产楼盘。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国经济增长真的失速了吗?
回应:确实有所回落,但谈不上失速
有些舆论认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为1992年中国有季度数据以来的新低,“三驾马车”都不理想,中国经济增长要失速了。
对此,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些年相比确实有所回落,但谈不上失速,要用“两点论”全面分析。
从经济增速看,尽管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伴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在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也在扩大,中国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的增量相当于1997年的经济总量。
同时,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纷纷调低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中国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依然取得了前三季度增长6.2%、第三季度增长6%的好成绩。初步预计,这个增速在全球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是最快的,远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的增速,也高于新兴经济体中表现较好的国家的增速。
此外,从宏观经济看,今年以来,主要宏观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从经济发展看,既要看当前态势,更要看中长期支撑。一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二是中国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发展。三是中国发展动力日益增强。
文章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超大规模的“底气”,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即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也跌不到哪里去。
图为航拍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外国企业真的全部撤离了吗?
回应:中国是外国企业不容忽视的市场
有些舆论认为,在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关税压力下,外国公司正逃离中国。
文章指出,对外国企业撤离的判断还是要基于数据和事实。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涵盖超过200家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据其调查显示,2018年组织内超过90%的美国公司在华实现盈利,87%的美国企业2019年没有搬迁或者将其任何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83%的美国企业过去一年没有削减或停止对华投资。
这两年,在跨国投资较为低迷的条件下,中国重大外资项目却取得进展,美国特斯拉、德国巴斯夫等项目纷纷在中国开工。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68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
文章称,中国留住外国企业靠的是真本事,既包括领先全球的经济增速和良好的投资回报,也包括人才基础、制造业生态、消费升级、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等有利条件。
文章认为,中国是外国企业不容忽视的市场,从当前看长远,会有更多外国企业在综合权衡各方面条件后,继续到中国投资兴业,在中国扎根发展。
资料图:进博会展馆。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产业链真的大规模外迁了吗?
回应:“大规模外迁”说法有些危言耸听
有些舆论认为,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的不少企业不愿投资了,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大规模外迁,中国制造业不行了。
文章指出,事实上,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有的企业考虑要素价格变化情况,向劳动力等成本比较低的地方转移;有的企业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当然也有少数企业为规避经贸摩擦的影响往其他国家转移。但总体上,这些到国外设厂经营的现象都是正常的。
文章表示,“大规模外迁”的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企业外迁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产业配套能力是否够强?制造业企业在准备外迁过程中,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替代成本都考虑进来。中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业配套能力强大。应该说,制造业企业放弃中国产业配套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又如,营商环境是否充分优秀?从优化营商环境成效看,企业在中国注册登记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如今开办企业平均只需5天;今年以来中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99万户;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继去年从此前的78位跃升至46位,今年再度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成为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
再如,人力素质是否真正达标?企业从中国外迁,必须仔细考量目的地产业工人的素质是否能够达到目前中国工人的水平。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超过1.7亿人,每年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也许目的地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但他们的劳动效率、组织性、纪律性能否达到中国产业工人的水平就不一定了。
文章称,对这些因素,中国是有自信的。换句话说,产业链从中国大规模外迁的条件并不具备,目前企业的外迁程度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上是可控的。
资料图:招聘会现场。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官方数据真的全是造出来的吗?
回应: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具备微观支撑
舆论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质疑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有外媒声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低至3%。
文章认为,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具备微观支撑的。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已经与国际规范接轨,统计基础日趋完善,统计数据国际可比。如果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达到6%以上的话,那么新增的1000多万就业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如何能保持在5%左右的?铁路货运量、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是如何保持稳定增长的?今年“十一”黄金周运送旅客是如何能超5亿人次的?这些指标都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够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速。
另一方面,外媒引用的“非官方数据”本身存在缺陷。一些外媒引用的卫星遥感、合成指数等方法本质上属于大数据分析方法,中国也早有挖掘机指数等应用。客观说,这种方法时效性较强,但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由于数据生成渠道多样、标准不一,数据质量控制难度大,数据预处理方式会对结论产生较大影响;只关注输入和输出,但内在逻辑属于“黑箱”,导致解释力不够强;当数据质量无法保证或变量个数过多时,分析效果就会大大削弱甚至产生误判。
文章称,官方统计数据遭到质疑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时尤甚。当然,中国欢迎不同的声音。
文章表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采取3种方法核算GDP,形成国民经济核算五大表系,实行多种方式并行的统计核算数据调查体系,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等落实,建立“三新”经济统计制度,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规范的接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