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红人坊】父亲节 宜:表达爱

2020-06-19 17:38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陈洁/文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上学时,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给父亲贴的标签是“父爱如山”、“沉默威严”这些略带距离感的词汇。现今,在这个全民赞美母爱的时代,可能父亲的角色在很多家庭中好像被忽略了。

“妈,我饿了;妈,我没钱了;爸,我妈呢?”这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段子,却是很多家庭中真实的影照。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我们排除困难遮风挡雨。只是伴随着我们的长大,更多已经步入中老年的老爸们,因为本就不善于情感的表达,难免会觉得没那么被需要了。

山不言自巍,海不言自深,这深邃而隐晦的爱让我们生涩难懂,但父亲那饱经了风风雨雨的双手却仍然在尽力支撑着我们头顶的一片天,这份爱可能是形式各异但是却从未缺席丝毫不减。

最近几天,小编在“青青岛社区”后台看到了一大波父亲节表白,有一篇散文很特别,送给大家,希望每位爸爸都能活得开心,健康幸福。

散文《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散文)

2020年2月5日。下午3:46。

我端坐在沙发上看CCTV3播放的《朗读者》:董卿正和演员惠英红对话,惠提及了一件往事,就是她父亲鼓励她走上演艺之路,而那一刻其父却患癌而去。所以,她选了林少华的散文来朗读,题目正是——《父亲的手》。

当她噙着泪哽咽着读到“父亲一个一个小心地摸出二十个煮鸡蛋”时,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她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表演着倾吐着深情在创作演绎。我拍了两张荧屏照,打开电脑,静坐了十秒钟,含着泪开始写下——《手》。

我很久之前曾经写过一个短篇小说,题目也是《手》,那是一个青年的手,而那双手曾经犯过罪。今天,我要写的手肯定也有过不完美,可是它是我父亲的手,所以即便它再不完美,在我眼里,它也是完美无瑕的。

我的父亲名居吉,因心梗弃我而去已经两年多了,享年85岁。

父亲一生中和我说过的话不多,印象深刻的是我在童年时他总喜欢和我说笑,解答我的一些诸如“封江就是用报纸封上吗”之类幼稚问题。上中学后,由于我住校,自然就和他疏远了很多。我一周或者两周回家一次,他几乎不在家,所以感情就这样淡了下来,就像大门上那副早已褪色的我自己书写的对联。

有一天,我在四楼教室里拼着,一个同学拽着我走到走廊上说,呶,你爸来啦。

我好像是一步就跨下了四层楼,越过挡路的那棵大雪松,向右拐,蹦到了他的面前。他正推着那辆他擦得锃亮的金鹿自行车,半倚着,朝我笑着。父亲年轻时的黑白照我见过,在照相馆照的,很帅。他这时的样子除了老,和那张照片一样帅。他的两只大手紧紧攥着车把,仿佛那就是他的舵盘。他的车把上挂着两个袋子,鼓鼓的,像俩大气球。

我叫了声爸爸,就和他往宿舍走。宿舍就是他左手边的那排瓦房,走到宿舍门口时,他支好自行车,小心翼翼的取下一个更大一点的袋子,说这是你妈给你炒的炒面,每天饿了就冲着喝,记着要用滚烫的热水。我接过之后,他又去摘那个小一些的袋子。摘下来递给我说,这是你姨给你炒的黑芝麻,这个更得每天喝。说完,他从内衣兜里掏出一个皮夹子,从里面掏出一沓钱,塞进我手里。这时我注意到了他的那双手,关节粗大,手掌粗砺,一道道纵横错杂的纹理让我想起了田地里的土垄。我真想握一下他的手,可是他扭头蹬开支架,推着车子就走。

爸爸,进来坐坐吧。我叫停了他。

他说着不了,我走啦,就走向大门,并没有骑上去。

我跟了两步,看着他的背影,鼻子发酸,双眼就热了。

提着两个大袋子进了宿舍,我闻到了炒面和黑芝麻的浓香。那时,我的白发就是雨后的杂草,胡乱生硬的占据了我的后脑勺,每次回家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发说,你这是累的啊。

我弓着头使劲闻着那缕浓烈的香气,可是不舍得打开马上吃,就像在家里偶尔偷吃炒面那样。我把袋子放到床头枕边,一口气又跑回教室。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的大脑里再无杂念。以至于后来我班那个复读了两年的帅气男生给大家绘声绘色演讲《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时,我竟然落伍的像在听天书。

在这里读书一年,终于到了高考时刻。考完了,父亲又来了,这次是来接我帮我带回行李的。他还是推着那辆大金鹿,把所有行李捆好绑在车架右侧,给我留着后座。我又有机会看清他的那双手了:经过一个夏天的炙烤,他双手的血管更凸起了,古铜色的皮肤更像一片土地的颜色了。除了这个,他的右手食指还多了一块胶布,那颜色和他的手一样,两边都磨毛了。这次我没有犹豫,一把攥住了那只手:嗯,比我的结实有力,比我的粗糙厚重,比我的温暖热络。

爸爸,我盯着他的眼睛,忽然又低下头说,我来捆吧,你歇歇。

他回攥了一下我的鸡爪似的小手,憨憨笑了:就你这小手,还是我来吧。

走出校门,他载着我顺坡而下。靠近那家街边的邮局杂志店时,我大胆对他说,爸,我想买本杂志。

他猛地单脚支住车子,麻利的从内衣兜里掏出钱问,多少?

一块。

拿着——他递给我一块钱。

我故意趁着接钱时又握了一下他的手,感到他掌心的每个老茧都鼓包包的,蕴含着满满的暖意。

我买了那本季刊——《长江》,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杂志。

女儿今年29了,她的手纤细白皙,和我的很像。可我的手,为什么就不像父亲的呢?

何时能再一次攥紧爸爸的手,那双生硬又暖意盈盈的手啊。

谨以此文缅怀父亲,铭记深深父爱!

点击查看原帖文:父亲的手

作者“御风之君”,名叫崔勇,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青青岛社区的“散文大师”。“在新闻网初建之时我就开始关注咱平台了,应该是上世纪的90年代末吧。青岛新闻网各大论坛改版之前,我参与特别多,还做过“滑浪风帆”板块的版主,不断写文章、发帖子、参加网友聚会活动,这一切都成了网友们的热门,现在又成了我们最美的回忆。”

崔勇平时特别喜欢关注新闻报道,又喜欢写东西,而且坚持了很多年,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得过一些不同等级的奖。“我觉得身为青岛人,必须关注青岛新闻网,她是青岛的金话筒,传播着青岛声音和正能量。在“青青岛社区”的不少论坛版块里,我都发过一些帖子,关注时事的,抒写情感的,遇到大小难事都会求助于新闻网,编辑们也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帮助,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父亲的手》主要是写父亲对他的爱,“虽然在我85岁时他便离去了,但是他当年给我的爱是我无法回报的。在文章中我只能以1980年父亲给我送补品这件小事来表达父亲沉默的爱,也借此算是奉给父亲的心意。”

崔勇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当爹的滋味》,“1990年我的女儿出生了,由于她是早产,在医院历经了一点波折,所以深有感触,便写了这篇散文。这一篇是表达我对妻子的感谢之情的,同时对孩子也寄予了期望和爱。我想,正因为父亲爱我,所以我也把爱水到渠成的传给了孩子……”

年少不知父亲苦,长大才知父爱深,父亲是最孤独的人,父爱如山,凝重无语,父亲木讷,挚爱藏心,父亲,最温柔的名字,父亲,最坚强的靠山,父亲,最伟大的身影。

山,那样高大、稳重、深沉;而我们,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父爱,如山一样的父爱。

祝父亲节快乐!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