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3年7月11日6版
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导要素资源集聚 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护航农业“芯片”助力青岛打造“国际种都”
——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热议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着力补齐高端种业人才短板,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高端人才学有所用,生活无忧。尤其要做好家庭成员安置和子女入学工作,让高端种业人才全心全意地留在青岛、服务青岛。
●发挥好科研院所和企业两者的作用,搭建设备共享平台,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高端设备面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分子育种,提高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品种,将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和种子企业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建设“国际种都”,培育优质企业,打造一流的种子展会。青岛的花生、大白菜、辣椒等品种的市场认可度高,距离青岛不远的寿光更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青岛的种子展会可以蔬菜种子为特色,打出品牌,形成特色。
●净化种业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套牌、冒牌和劣质种子的生产销售行为,被侵权企业也要用好法律武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全国最早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庭的中级人民法院之一,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具有跨区域技术类案件管辖权。青岛可充分发挥区位和司法优势,形成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通过虹吸效应吸引相关种业人才和企业落户。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被称为农业“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现代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聚焦种业,大有作为。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聚力打造“国际种都”,围绕制度创新、平台搭建、企业扶优、国际合作等方面创新突破,打出一套种业振兴“组合拳”,种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围绕筑牢种业根基、加快种业振兴等主题,委员们聚焦短板不足、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去年,市政协副主席陈大维带队就“关于加快生物育种创新的提案”开展重点提案协商督办。结合委员意见,市农业农村局起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制度化成果,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5月中旬至6月下旬,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以“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举行第24期协商活动。
嘉宾在即墨区移风店镇的一处智慧农业大棚里,围绕“科技赋能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协商活动走出演播室,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来到即墨区和李沧区,在智慧农业大棚中、在海水稻试验田旁、在种子企业里,近距离倾听民声民意,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围绕科技赋能、企业扶优和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等面对面协商。一个个饱含泥土芬芳的“金点子”将成为青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嘉宾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就“培育先进种业企业”的话题面对面协商。
协商活动期间,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还组织了“提案集中面复协商座谈会”,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向相关民主党派、政协界别和委员介绍了我市种业发展和提案办理进展情况。
藏粮于技,加快种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青岛有很好的种业创新发展基础。从地理位置看,青岛“不南不北,又南又北”,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从产业基础看,山东省农业GDP稳居全国首位,青岛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具备完善的收储产业链;从科研能力看,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坐落于此,并且花生、蔬菜等育种成果较为突出,具备一定的基础科研能力。
据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介绍,“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总要求,着力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种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种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青岛在“保、育、测、繁、推”等全产业链条上均有坚实的产业布局和基础支撑,具备打造国内一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种都”的现实基础。
青岛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参与协商活动。
委员和专家在前期调研时了解到,青岛近年来种业产业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青岛高端研发人员较少,现有的研发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育种方法、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除了少数企业能够利用分子技术育种之外,多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不具备高端育种研发能力。
市政协委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张国栋认为,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青岛需要补齐种业高端人才的短板。当前,包括深圳、广州、三亚在内的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在高端人才引进上积累了很多经验。青岛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做法,制定“种业人才”专项引进政策,根据人才学历、研究水平、工作年限等因素给予不同的奖励,打造青岛种业人才高地。同时,支持种业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技术中心等平台,招揽海内外育种行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为种业发展凝聚原始创新力。
市政协委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张国栋在协商现场发言。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青岛应为种业高端人才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学有所用,生活无忧,尤其要做好家庭成员安置和子女入学工作,让高端种业人才全心全意地留在青岛、服务青岛。”张国栋说。
“青岛要发挥好科研院所和企业两者的作用,提高现代种业创新能力。科研院所有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企业有市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两者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但在现实中,这条路径还不够畅通。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不了解市场需求,成果转化难,而企业受限于资金短缺,缺少高端实验设备,无法推动高端育种工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蔬菜学博士宋永骏建议,搭建一个设备共享平台,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高端设备面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分子育种。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品种,将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和种子企业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蔬菜学博士宋永骏在协商现场发言。
委员和专家的建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筹)负责人王乃栋介绍,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来,青岛着力推进种业科研创新,通过重点攻关、奖励引导、建立平台等举措,支持育种研发。下一步,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有机结合,持续引导鼓励种业企业综合运用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品种研发,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协同机制。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筹)负责人王乃栋在协商现场发言。
企业扶优,引导要素资源集聚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需要一批实力雄厚的种业企业有所作为。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种业企业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其中不乏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但从青岛“国际种都”建设需求来看,青岛的本土种业企业实力还比较弱,规模相对较小,需要加速成长。
在前期调研中,多位种业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资金不足、影响力弱、市场认可度低是制约种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普遍难题。
张国栋介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主粮作物在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审定”环节,整个流程最少需要4年时间。其间,种业企业需要大量垫资,压力巨大。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种业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服务投入种业,发展种业供应链金融,完善种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青岛可以围绕有潜力的龙头种业企业布局,配置资金链,支持以龙头种业企业为核心建立种业全产业链,迅速扩大市场。同时,采取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积极融入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张国栋说。
委员的建议与职能部门的行动不谋而合。王乃栋介绍,我市积极探索以财政金融赋能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今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市财通集团,创新设立了全国首个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以入股方式投资青岛市现代种业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及上市发展等重大战略。目前,首期投入资金3000万元已全部到位,取得良好成效。此外,我市还创新种业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在全国率先推出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为45家企业(农户)提供信贷资金,预计带动创收超9亿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种业领军企业都是多元化发展,通过多种经营获取利润,满足种业研发资金需求。青岛的涉农企业比较多,其中不乏实力雄厚者。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引导政策,鼓励实力较强的涉农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种子产业,促进行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会农业与海洋专委会副主任周子涵认为,青岛应该打造一流的种子展会。青岛的花生、大白菜、辣椒等品种的市场认可度高,距离青岛不远的寿光更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青岛的种子展会可以蔬菜种子为特色,打出品牌,形成特色。
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会农业与海洋专委会副主任周子涵在协商现场发言。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种业企业做优做强。“我们将加强协调联动,把阵型企业作为企业扶优的重点对象,联合有关单位,引导土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领军企业。同时,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创新开发‘种子险’等金融产品,多渠道解决种业企业发展难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王乃栋说。
加强监管,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调研中,委员和专家发现,近年来,执法部门不断强化种子市场执法,青岛的种子市场整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套牌、冒牌和劣质种子现象,扰乱种子市场秩序,影响了合法种企和农民的利益。一方面,种业市场放开后,经营主体多元、零售环节复杂、购买方式自由,有的种企受利益驱动,售卖套牌种子和伪劣种子;另一方面,农民缺少鉴别能力,贪图便宜,给了套牌、冒牌种子和劣质种子生存空间。
嘉宾在即墨区一家种企围绕“营造健康的种业市场环境”话题展开协商。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李秀丽认为,套牌、冒牌种子现象反映出部分种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问题。青岛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套牌、冒牌和劣质种子经营行为,净化种业市场,被侵权的企业也要用好法律武器。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李秀丽在协商现场发言。
“从全国范围来看,种业企业的维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尤其是2018年‘郑58’玉米侵权案以来,越来越多的种业企业开始用诉讼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李秀丽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全国最早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庭的中级人民法院之一,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具有跨区域技术类案件管辖权。青岛要充分发挥区位和司法优势,形成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通过虹吸效应吸引相关种业人才和企业落户。
周子涵建议执法部门加大对套牌、冒牌和劣质种子现象的查处力度,在质量抽检过程中,引入实时预警新技术,从人工主观判别转变到客观自动预警。“目前,国家已经建成了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对市场上正规销售的种子实施备案管理。执法部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实时监测,当某个品种的种子销售量达到一定数量级时,主动推送抽检需求,确保大销量种子高频检测。”周子涵说。
另外,根据有关规定,经销商在销售主要农作物种子前可以开展DNA鉴定,及时有效地识别出套牌、冒牌和劣质种子。但由于鉴定成本较高,部分种子经销商会省略该环节,让低质种子流入市场有了可乘之机。周子涵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措施,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种子实施强制DNA抽检,并对自主开展DNA鉴定的种子经销商给予财政补贴,以此提高我市在售种子的品种真实性,打造安全放心的农资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持续加大农产品种子质量抽检力度、开展打假护‘芯’行动,不断净化种子市场环境。”王乃栋介绍,下一步,执法部门将聚焦重点区域、重要农时、重点环节,通过监督抽查、执法巡查等方式,严打种子违法违规行为,为我市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市农业农村部门还将建设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一步扩大品种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次,为我市种子市场监管提供基因检测等高技术支撑。
“未来,我们将按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总要求,持续聚焦科技强种、企业扶优和营商环境优化,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具有区域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种都’。”宋晓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武 鹿子金涛/文 杨志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