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商业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同舜介绍,近年来,青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今年前5个月,民营经济贡献全市60.0%的投资、64.9%的税收、78.8%的进出口、80.4%的就业和99.3%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李同舜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活力。市政协委员、青岛瑞丰隆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建华认为,近年来,青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成效斐然。但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与企业的立体化需求相比,青岛的政务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他建议,相关机构要结合城市产业布局,聘请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工作人员为企业服务时,要有“向前一步”的意识,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排忧解难。
肖建华
“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耗费大量精力。”肖建华建议,建立市级层面跨部门协作机制,为民营企业打造解决复杂问题的快速通道,让企业既能少跑腿,又能办成事。
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前期调研中,政协委员们了解到,民营企业在招标采购、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会遭遇一些隐性门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云南商会会长王廷先建议青岛借鉴合肥等地的做法,开展妨碍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专项排查,并通过排查,破除针对民营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退出限制,打通区域间妨碍民营企业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壁垒。同时,清理针对民营企业实行的区别性、歧视性政策,切实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享受政策支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王廷先
“调研中,有民营企业负责人反映,部分政策存在落地难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王廷先说。
营商环境是典型的政府与市场主体互动演化形成的制度体系,法治建设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保障要素和支撑要素。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敏介绍,青岛的法治政府建设一直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在今年4月发布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中,青岛位列北京、杭州、南京、广州之后第5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但在涉及市场和政府关系优化的法治保障方面,青岛的排名不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青岛应该不断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
宋敏
“2021年7月1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在‘轻微不罚’制度基础上增加了‘首违不罚’。尽管相关法律已经出台两年,但除了生态环境、税务、市场监管等几个职能部门,青岛大部分职能部门在‘首违不罚’上都没有破题。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国家法律要求,推出‘首违不罚’清单。”宋敏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青岛要发挥好知识产权法庭优势,形成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也是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企业敢闯、敢干、敢投’的重要要求,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李同舜说,下一步,市工商联将同职能部门一起开展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武/文 于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