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7度黄金海岸,烟台这个四季分明的魅力港城仙境如画、鲜美名扬。温带季风气候,让这方宝地雨水丰沛、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宜居宜游。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也赋予这里更多关于文字、美酒和诗歌的传奇。
一片甲骨惊天下
四方之极,武丁中兴。“悫贞,今昔王德册方受……”,那是一个真实而热烈的王朝,象形汉字穿越三千多年的时空长廊证古泽今。
甲骨文的发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片上发现有清晰刻划,类似篆籀的字形,凭着雄厚的金石学功底,他马上意识到,这刻划非比寻常,并进一步细究考证,断定为比篆籀更早的殷商文字。这一重大发现,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
9月13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烟台福山区的王懿荣纪念馆,了解这位殷商文明掸尘者的光辉生平,从王懿荣的手书信札、书法著作及甲骨残片收藏等遗物中感受金石为开、忠烈风骨,探寻三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密码。
王懿荣出身于书香门第,对金石研究和收藏广有兴趣。王懿荣初试秋闱不第,在京备考期间即与当时的金石学者潘祖荫、翁同龢、吴大澂等切磋学问,进行金石及文学研究,后又遍寻山东、河南、直隶、陕西等地,凡古籍文物无不珍藏。他治学扎实、眼光独到,搜先达所未闻、补正经史,在甲骨的道道刻划中,找寻一层又一层可辨信息,填上了中华文化的一块重要拼图。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成为中国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祖先的问卜,他最先感知,却未来得及探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际,王懿荣临危受命出任京师团练大臣。在城破之际,王懿荣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命词,带领家人投井殉节。
烟台市政协委员,市作协主席王秀梅告诉记者:“王懿荣是烟台福山人,是甲骨文的发现者,文字是文学表达的基础工具。作为烟台的作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尤其应该重视对先贤王懿荣的尊崇和对其治学精神的传承,发挥政协委员职能,以文学的方式去发现、聚焦、探索和呈现,投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实践中去。”
为此,她积极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参与烟台文化建设,搭建文学交流平台,致力于对王懿荣文化的传承活化,举办了《王懿荣和王懿荣精神》讲座等系列活动。也立足本职,思考和寻找对中国海洋文学的继承和创新呈现,自2022年起环渤海采风九次,行程近万公里,创作了43万字长篇纪实文学《渤海传》。向先贤致敬,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讲述有温度的烟台故事。
“开展甲骨文教育进校园,推动甲骨文识读校本课特色教育,推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历史事件进入中学课本,助力落实王懿荣文化研究‘五个一’工程。发挥政协文化和文史工作特点,弘扬王懿荣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福山区政协柳光全副主席表示。
一曲新词酒一杯
洋行、商号云集的朝阳街,西式建筑的华丽装饰和墙上影影绰绰的外文字母,依稀诉说着往昔开埠的热闹与繁华。烟台山古今交织作为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多栋西式近代建筑分布着多国领事馆建筑群,烟台山灯塔在夜幕笼罩下,静静闪耀。
“我们将一部戏搬进了这座博物馆,这部戏没有舞台,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皆为道具。”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采访团根据讲解员的介绍,移步换景重温“鲜活”历史,聆听一段百年酒窖的传奇故事。
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 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以实业救国的决心开创了中国葡萄酒的现代化酿造时代,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894年张裕百年酒窖,1899中国第一瓶葡萄酒,1915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72张裕试验室……
穿越由葡萄酒灌注的时空长廊,便已是剧中人。不分戏里戏外、不分演员观众,沉浸式场景再现130余年历史,品味杯酒人生。
更让人新奇的是,沿着39级螺旋石梯拾级而下,便是另一番别有洞天,浓浓的酒香扑面而来,8个纵横交错的幽深拱洞,深藏着数百只橡木桶,这座被称为“世界建筑奇迹”的地下大酒窖,最引人关注的是3只巨大的“亚洲桶王”,每桶可容纳15000公升葡萄酒,是一个人从18岁开始每天喝一瓶(500ml)酒,要到105岁时才能把这一整桶酒喝完。
这座古老的酒窖里,还设置了DIY酿酒作坊,让游客自主体验葡萄酒酿制工艺,制作一瓶独一无二的专属葡萄酒。
“2021年,烟台市实施了葡萄酒产业链链长制,现由烟台市政协主席于永信担任链长,在推动烟台葡萄酒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行业政策扶持,注重产区品牌提升,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行业项目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及推动多产业融合等,目前,全市共有葡萄酒产业链配套企业250余家,烟台已成为中国葡萄酒配套企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链条最完善的地区。”烟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牟志勇表示。
品琼瑶“仙露”,重温“鲜活”历史,便是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传承发扬烟台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一环。“政协的优势就在于能聚起更多的人,包涵葡萄酒产业的委员、专家,链接起更多资源,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形成链接聚合。”市政协委员、山东大葡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大尧表示。
与此同时,与美酒搭配的烟台美食,亦别出心裁、别有腔调。“餐饮产业属于体验型经济,被公认为文化传播优质载体之一,如果能够有效解决区域文化与餐饮产业融合共生,让客人在餐饮消费同时,充分体验文化传承,则可积极促进鲁菜餐饮产业品牌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烟台市政协委员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9年起,他致力于“鲁菜餐饮产业与胶东渔家文化融合共生发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并撰写多篇政协提案,通过议政直达车、大会发言等形式传播胶东鲁菜故事、挖掘渔家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在就餐氛围博物馆化,文化传播趣味化,设置研发厨房打造菜品标准化管理体系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不断擦亮胶东鲁菜餐饮金字招牌,让“烟台味道”香飘国内外。
一程风雨一程晴
有一种蓝,叫“烟台蓝”。蓝天为纸,泼云作画,烟波浩渺,恰似仙境。有一种歌,叫“长岛号子”。它向海而生,长于风浪里,铿锵嘹亮,是渔家人战天斗海的命运交响曲。
前不久,以长岛渔号为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首演取得热烈反响,嘹亮的渔家号子、恢弘且富有胶东风情的舞美设计、勇立潮头的“闯海”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长岛渔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号词粗犷豪放,形式一领众和,充分体现渔民团结一心、无畏坚定的气势,是特色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渔家人的劳动号子逐渐美化成唱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在烟台市政协及文艺界委员的广泛助力和参与下,长岛渔号被打造成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色IP,各类体验式情景剧上演200余场,更是在前不久搬上了大剧场,成为烟台校地融合项目《胶东音乐类非遗“两创”服务烟台文旅名城建设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岛渔号情》音乐剧从策划到首演历时一年多,创作团队多次深入长岛采风,探访非遗传承人,为十余位民间传承人书写口述史,收集大量史料、素材,通过艺术手段提炼升华,故事剧情衔接紧凑。”作为音乐剧总导演,烟台市政协委员、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周甜甜详细介绍这部音乐剧的创作过程。
参演师生们在创作、创新、创造过程中也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创新实践中锤炼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近年来,烟台市政协认真梳理汇总胶东地区的重点非遗项目,牵头编制《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并围绕提升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助力高校与非遗文化牵手,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设计并研发一系列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和当代审美的非遗衍生品,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表演创作,与当代艺术生活相适应,助力非遗活态传承、走向市场,实现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的互利双赢。”烟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咸国涛介绍。
而在所城里的烟台剪纸工坊,烟台市政协委员梁巧艳向采访团介绍了她的非遗传承创新之旅。
她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自己的“传统也时尚”的文创之路,她的作品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烟台特色的窗口和纽带,先后入选山东省惠民消费季游客最喜爱的文创产品、中国版权金奖等。她还与深圳赢家服饰合作,推出“剪映新程”生肖龙年系列全品类女装,在北上广等城市巡展并召开发布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筑牢非遗进所城,梁巧艳还在自己的剪纸工坊搭建起委员工作室,以主题协商,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为宗旨,倾听民生、汇集民意,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于永波、泥塑脸谱传承人陈玉山都是这里的常客。梁巧艳汇集整理大家的见解,提出的“丰富所城文化内涵,打造烟台首位地标”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助力汇集众多文创好品,点燃消费新场景。目前所城里已入驻非遗项目达16家,通过构建成为胶东民俗体验,研学旅游、文创展销、线上线下等一体化民艺特色街区,通过联合界别群众,组织开展非遗六进工程,采用群体性传承模式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已与30余所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在长期实践教学中形成针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已在多个区县投入使用,成为学生了解家乡非遗的参考读物。
(陈文任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