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我国经济成色如何?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
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2024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沉甸甸的,一句话概括——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这场会议信息量很大,我们从中找出了一些关键词——
关键词一: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实施什么样的宏观政策,是判断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财政、货币政策是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货币政策之前加上什么样的定语,是每年大家关注的焦点。针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表示,财政政策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增加“更加”二字,即更加积极,与“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取向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货币政策,中央时隔14年再提“适度宽松”,被认为是一次鲜明而重要的转变。结合今年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举措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已有从“稳健”向“适度宽松”转向的信号。
央行行长潘功胜近期透露,明年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机构预计,明年将会有增量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推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强化。
“货币政策的作用,终究是‘有效但有限’。”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扩内需还是防风险,还需要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采取更有力措施,而不是只寄希望于货币信贷政策。
综合专家和机构分析,普遍认为明年宏观政策是“超预期”的,超预期的宏观政策定调是为了稳预期,随着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将在居民消费、进出口、房地产等领域带来积极效果。应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二: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会议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重点任务的首位,并在扩大内需前面首次加上“全方位”的要求,彰显了近年来中央一以贯之、扩大内需的鲜明导向,被认为是一项很有针对性的部署。
扩大内需为何还要“全方位”?董彦岭认为,一方面,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有所提高,尤其是特朗普在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将提高对华关税,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外贸造成一定冲击,外需承压较重,对内需的依赖性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量大,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根本之策,只有消费与投资并重,才能让内需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消费方面强调的是“大力提振”。今年以来,受以旧换新等政策激励,消费市场加快复苏回暖。以家电市场为例,全国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用了79天,而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40天。消费潜力正加速释放,但仍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场景。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念明认为,前期市场关注到的与消费相关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旧换新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上面,2025年促消费政策仍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政策手段,预计财政支出结构将从偏重投资向更加注重增强消费能力与意愿转变。
投资方面强调的是“提高效益”。“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效益,旨在减少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杜绝‘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好钢用在刀刃上。”董彦岭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投资应更加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发力,减少低效、重复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三:
“稳住楼市股市”
楼市、股市与居民财富关系密切,会议关于“稳住楼市股市”的有关表述也因此备受关注。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财务管理系主任张光利认为,楼市股市稳不稳定,关系到居民的存量财富和财产性收入,关系到社会消费和国内需求。中央关于稳住楼市股市的最新要求,与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举措一脉相承。
“‘稳住’这个词,相信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张光利说,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果断提出稳住楼市股市,不仅体现了提振经济的决心,更体现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决心。
近日,房地产市场出现企稳回暖迹象。以11月青岛房地产市场为例,新建住宅和二手房住宅的网签量均有上涨,是下半年以来签约最高月份。专家认为,明年房地产市场仍会面临不少挑战和压力,市场的企稳与复苏取决于政策的进一步发力以及居民收入预期的改善,期待国家会出台更多、更大力度的增量政策,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股市方面,受近期增量政策出台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近期股票交易较为活跃。特别是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的积极信号,资本市场已给出积极回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释放诸多利好消息,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张光利表示,明年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关键词四: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为明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唯有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杨德龙近日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包括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理事长王桂强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目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高质量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畅通等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协同发力、综合发力。”王桂强认为,下一步要加强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产出提供支撑;加强创新资源统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发挥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和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作用,突显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桥梁”建设,健全科技金融体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
关键词五: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列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落实好三中全会改革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提出具体要求。
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中央层面的改革文件陆续出台。有专家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目标在2029年完成,明年或将率先推进部分标志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会议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向何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干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常修泽认为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体制方面:我国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但要素市场化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程度,这应是下一步改革必须破解的问题;
结构方面:改革应体现所有制体系的平等性和法治的公平性,夯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
人本方面:要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面对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往来成本的做法,商务部近日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日益受到政治、安全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中国正推动自主开放,持续在开放程度上做加法,在限制措施上做减法,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近期,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认为,明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关键词六: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会议就“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出部署,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
民生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从近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民生领域的工作部署来看,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生育支持、银发经济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会议围绕就业、医疗、生育、养老问题再次提出要求,无疑体现出党中央对协调发展与民生的重视。
专家认为,越是经济发展面临压力,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冷暖。明年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重点锁定民生领域,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常务院长刘志彪认为,政府在关注宏观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使用微观政策工具,加强包括民生政策包在内的微观政策的有力支持与配合,以更好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
“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工作才能让人民满意。”刘志彪表示,期待各级政府推出更友好的就业政策,持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在稳增长、稳就业、惠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众新闻记者 李子路 刘兵 李振 设计 张海飞 策划 赵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