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 正文

梁晓声网谈《知青》:我没有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

来源:-- 2012-06-12 11:29:00 字号:TT

    

    梁晓声先生与网民互动交流 (周琦 摄) 

    青岛新闻网6月11日讯  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史诗大戏《知青》正在央视热播。曾经作为一名知青参加过上山下乡运动的梁晓声,如今怎样看待四十多年前那段纠结着青春与创伤的岁月?针对“知青类影视作品回避大多数人苦难”的网上质疑声音,梁晓声先生表示有话要说。

    谈上山下乡:那场运动极为荒唐,极少人性原则

“现代人看知青作品,有好奇神秘也有迷惑不解,您希望当代年轻人能从您的这部作品里读到什么?”网谈中,有网友提问,“知青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们从那段历史中能够汲取什么?”

梁晓声回答,年轻的朋友们看这部剧,如果父母恰是知青,可以多少了解父母当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那么也就可以理解父母后来的性格形成和看今天社会各种现象的态度。当然我希望,年轻人也多少了解一下父母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是一个清醒的当代青年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尤其对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这一要求并不高。

“人生苦短,社会浮躁,故所以然,当活出几分清醒。”梁晓声说,“但是,我并不希望‘知青一代’总是在年轻人面前三娘教子般的絮絮叨叨:看我们当初如何如何,看你们现在怎么这样。我创作《知青》时,心里半点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当下青年,活得也并不轻松,他们有他们的人生压力,也需要关注和理解。甚至我个人认为,当下某些青年承受压力的能力,其实也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梁晓声特别表示,养成一代人的坚韧性格,不必非搞一场运动。何况,那场运动极为荒唐,极少人性原则。

谈作品:我没有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

有网友问,最近《中国青年报》援引了网友观点,说作品不要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不能让没有切身感受的年轻人以为那真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时代。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当时的平等和公平的?对于当下社会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您又是怎么看的?

梁晓声回答,如果有人认为,《知青》恰恰回避了大多数人的苦难,那我没法跟这种人说什么了。《知青》显然没有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甚至包括赵天亮的父母那样的军人所感到的压力,坡底村的农民所感到的压力。不能仅仅用工资的平等来看待一个时代的平等与否,这是极为二百五的看法。如果一个社会根本没有了法律面前的平等,社会权利方面的平等,甚至也没有了恋爱的自由,所谓人生完全由时代操控,那样的社会,在最基本方面就没有了平等。你想做一个好爱人、好朋友、好儿女、好父母都做不成,这样的社会有什么平等呢?

谈爱情:爱情是任何外力无法阻挡的

“梁老师,您在知青生涯中,是否也经历过‘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之类的爱情故事?可否谈谈您在知青生活中的恋爱经历?”也有网友提出这种话题。

梁晓声回答,在我的兵团岁月中,最初几年爱情肯定是不自由的,男知青和女知青是分成不同的班排,宿舍也离得很远。除了在一起劳动的时候,平时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一名男知青找另一名女知青在一起呆两个小时,连里肯定要找谈话的,别的知青也有看法。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绯闻。

“自然环境夏秋季节很美,树木葱葱,但是男女知青是不能一起散步,一起采蘑菇的。”梁晓声回忆起自己的知青生涯,他说,我们最严格的时期,一个男知青要去别的连队看望一个女知青,走时须请假登记,如果途中时间过长,还会被询问。电视剧中赵天亮去山东屯看望周萍的时候,支书梁喜喜没让他们见面。但是,爱情要发生的时候,是任何外力所不能阻挡的。在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横在知青中最宽的爱情鸿沟就是家庭成分,成分问题不仅在知青中是鸿沟,在全国青年中也同样是。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无论两个人多么相爱,成分有时候都会把他们活生生地拆开。

谈觉醒:我在文革狂飙中就发出质疑

“请问梁老师,在您的知青生涯中,您对上山下乡国家大政的认识发生过哪些变化?是否也经历的虔诚-激情-迷惘-怀疑的过程?给我们讲讲您当时对于知青生涯的思考好吗?”有网友问。

梁晓声回答,我很幸运我在下乡之前就读了很多文学作品,而且都是好书。书中的人文元素饱满,这些书教我在“文革”一开始的时候,就不会跟着狂飙般的运动失去自我。所以剧中几名老高三知青对“文革”产生“中国病了”的质疑,那也就是我当时年代的质疑。我不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开始反思文革的,我的档案中有着这样的记录:自觉抵制“文革”,和“四人帮”做过斗争。我不可能和“四人帮”做什么斗争,只不过没有毫无思想地随波逐流。这只不过是粉碎“四人帮”后大学同学对我的表扬而已。(青岛新闻网记者 谢小真)

>>>>>>  梁晓声做客嘉宾在线网谈知青年代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