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徐妻子和儿子在青岛租的房子,400元一个月,娘俩都很知足。他们觉得有老徐在,什么都不怕。
这是公司分给老徐的宿舍。其中一张大床是他和妻子的,另一张小床是儿子的。
开完会已经晚上7点多了,老徐还没吃饭,先打个电话给儿子。因长年在港口工作,和妻子儿子分居两地,儿子有时会开玩笑说,“爸爸,我缺少父爱......”
老徐现在和丈母娘两人住黄岛,妻子和儿子住在青
说完两人大笑。“老人就得让她心情好。”老徐说。
老徐的书桌上摆满了书,都是他平时没事要看的。老徐觉得自己懂的太少了,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上下求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徐明白了,就算是装卸工,也得讲究技术,光凭一把子蛮力是不行的。那些老工人,虽说力气不如他,但会使“巧劲”,会用机器,装卸原木是一套流程,装卸矿石又是另一套流程,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干活效率自然高。
找出问题后,老徐就开始“疯狂”学习。在青岛港有一个传统,只要你愿意学,单位给你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宁可耽误工作,也得先把本领练好。
那时候每天干完活,班组要做工作总结。分析工作效率和改进措施。“为什么别的班组能干200吨,我们只能干100吨?”这就要查找原因想。班会结束后还要做会议纪要,码头工人一拿笔杆子就觉得愁得慌,没人愿干。3个月后,徐万年看出了门道,对班长说:“要不,这材料让我来写吧?”
班里的企业工人多,农民工很少。正式工都干不了的活儿,徐万年这个农民工想接下来,,班长还真吃了一惊。问了一句:“你能行?”
徐万年说“试试看,我来写怎么样。”
就这样,徐万年有了平生第一个职务:“学习委员”。你别说,这一当上学习委员,学习就成了他终身的追求目标,学习,也让他受益终生。
青岛港有一个好的传统,学习有平台,晋升有渠道。不久,港口在胶南举办脱产3个月的技术培训班,不管能不能听得懂,徐万年咬咬牙,又报名了。
这一学才知道,原来听课一点也不比扛大包轻松。活了40岁的人再进课堂,老师讲的什么根本跟不上。这事儿不能混,听不懂就是听不懂,考不过就是考不过。徐万年拼了,每天学到零点之后,早上5点半就爬起来,心急火燎,嘴上急得起了疮,但凭着勤学善问,结业考试,他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老徐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论一线操作,他不服任何人,论钻研劲头,谁也拼不过他。两相结合,老徐如鱼得水,很快掌握各种技术,很快成长为一个“多面手”,受到同事的尊敬,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老徐说,他这一辈子“不大安分”,不懂的事、感兴趣的事,哪怕与工作无关,都要去学、去弄明白,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
乐观开朗、踏实肯干、勤奋好学,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老徐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底层农民工,成为班组长,最终成了前湾港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