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 民生改善迈大步(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10-31 14:15:46 字号:TT

  这是国家快速发展、走向强盛的10年,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彰显、民生改善迈大步的10年。

  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系列郑重承诺引起全

社会共鸣。

  10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亿万人民奔向全面小康。

  以人为本谋发展,改善民生成主轴

  2004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年均递增21%,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人们答案里的“幸福”多种多样——

  幸福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幸福是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幸福是住进新房子,家的感觉很温馨;幸福是环境变好了,幸福是不用再缴农业税,幸福是不再担心失学,幸福是困境中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民生期待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

  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纲领,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民生指标”。“十一五”规划开始强调“人均”概念,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十二五” 规划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等目标,被外电评论为“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

  让人民生活幸福、有尊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10年来,一项项关注民生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写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重要文件。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次上调个税起征点,提高国家扶贫标准……这些新政策、新措施,如春风细雨一般传递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给人们带来希望。

  随着经济发展,在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蛋糕”分配结构也在明显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重点越来越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2004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年均递增21%,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增长20多倍。十八大代表、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民生答卷暖人心,百姓生活有盼头

  与2002年相比,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2002—2012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

  中午时分,64岁的村民朱亚芳来到江苏省东台市红光村的一家小卖部,在小卖部老板安装的可以办理新农保缴费取款业务的“便民宝”上刷卡,从自己的新农保账户里取了100元钱。从2010年开始,朱亚芳每个月都可以领到60元养老金,攒上几个月,就会取出一些,买些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党的政策好,政府每个月给农村的老年人发60元养老金。”老朱说。

  民生改善成为最大的政绩,“党的政策好”、“感谢政府”,百姓口中这些最平实的感激,恰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大肯定。10年来,随着一系列新政策、新理念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与2002年相比,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

  就业规模持续增长。2002—2012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在此期间,我国还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住房保障圆了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梦。截至2011年底,通过实物住房和货币补贴方式,已使3000多万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截至目前,包括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在内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成为现实。2009年启动实施新农保试点,2011年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再到最近在全国部署这两项保险制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十八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深有感慨,“这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幅幅美丽的民生画卷展开在人们面前,让百姓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盼头。

  解决民生难点,关注民间疾苦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

  不久前,46岁的张东升夫妇俩终于结束了20多年的租房生活,带着孩子搬进西安市灞桥区席王小区的一套崭新的廉租房里。“每个月不到150元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踏实、稳定,觉得生活有盼头了。”张东升说。

  经济的迅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开始面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投入更多财力物力,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重点、难点。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给农民的各项补贴逐年增加。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10年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

  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越是强调要高度关注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直接用于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

  10年来,重视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难题,党中央、国务院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全面小康,追逐更美好的生活梦想。

  图片说明:图①:福建厦门市民住进了新购的保障房。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图②:江西兴国县的学生在吃免费午餐。 新华社记者 周 科摄

  图③:山东枣庄孙守英老人领到养老金。吉 喆摄

  图④:山东郯城医务人员介绍新农合“一卡通”。新华社发

  图⑤:宁夏幸福园养老中心的老人在扭秧歌。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图⑥:山东沂源农民喝上自来水。赵东山摄

  图⑦:山东枣庄农民在收高粱。张 强摄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