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报告》出炉 推动蓝色经济

来源:-- 2013-05-09 08:09:52 字号:TT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将发展重点转向海洋经济,我国也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的经验教训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后,浙江、广东、天津、福建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相继获批。

    为客观反映青岛蓝色经济取得的成效和进展,解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专门成立调研课题组,历时1个多月,对青岛相关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入走访、现场座谈和典型剖析,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近2万字的《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报告》。

    报告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青岛作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本土优势“强基础、补短板、谋长远”,通过“搭建三大平台,突破三大瓶颈”,蓝色经济发展快步迈入“加速期”。目前,这些得到释放的蓝色活力,正成为青岛提升蓝色经济发展能级的新优势。

    (一)搭建环境优化平台 突破体制机制瓶颈

    ——以全域规划为基础,优化海洋空间布局,为蓝色经济发展完善顶层设计

    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青岛市先后编制完成了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和红岛经济区三大发展规划,以及17个专项规划和12个市区规划,形成了覆盖全域的蓝色规划体系,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得到有效拓展和优化。

    在规划引领下,三大海洋经济重点功能区目标定位呈现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如西海岸经济新区将被打造成“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国际航运枢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将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爆破点”。蓝色硅谷充分发挥海洋科技的独特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加快构建东部滨海科技新城。红岛经济区以打造北部科技、生态、人文新城为目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转化重点区域。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重点领域先行先试,陆海统筹联动,向海洋要空间、要产业、要效益

    青岛以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改变单纯依靠陆域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实现陆海联动,在金融、航运、行政管理体制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海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收周期长等特点,为破解融资难题,2012年,青岛成为蓝色经济板块“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试点城市,帮助企业办理贷款118亿元;民生银行在青岛设立“全国海洋渔业金融中心”,仅一年时间就为500艘远洋捕捞船提供融资和金融担保服务,解决了渔业由近海捕捞走向世界大洋捕捞的瓶颈问题;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二批试点城市,今年一季度,跨境人民币业务实际收付金额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130%。

    航运方面,青岛国际集装箱过境城市地位法定化,“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业务”试点全面展开,20多家国际航运巨头逐步将区域性分拨中心转移到青岛保税港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于去年率先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采取了“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架构,推动整个西海岸一体化发展。同时,以区划调整为契机,青岛市将300多项行政审批权力下放,为群众办事和企业审批提供便利,总体审批效率提速32.07%,在管理体制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开放合作为动力,集聚全球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蓝色经济发展合力

    青岛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集聚全球优势资源,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蓝色经济,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西海岸经济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了204平方公里的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辖区内规划建设的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精心培育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引入德国元素,推进生态标准制定、低碳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等领域合作。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有效对接国家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先行区。2012年,青岛市到账外资46亿美元,规模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2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政府间横向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实现地方政府效用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青岛高度重视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与日照、潍坊、烟台、威海、临沂、东营、济宁等已逐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机制,推进要素共享。如青岛、日照两地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海洋科教、生态环保、旅游会展等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合作。

    (二)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推进政产学研用对接

    ——以“蓝色硅谷”为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打造海洋产业技术研发高端集群,蓝色经济发展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由于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海洋资源获得的艰巨性,海洋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引领、创新主导。为更好发挥、放大涉海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青岛于2011年确立了引领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重要战略: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目前这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16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和15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区加快推进,6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已开工建设。

    “蓝色硅谷”是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的平台,包括研发、孵化和产业三个版块内容,吸引国内外顶尖海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扎堆,形成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目前,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试基地、中船重工725所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撑起蓝色硅谷核心区,未来将成为海洋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和孵化区。伴随着青岛打造蓝色硅谷战略的不断推进,这样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还在迅速增加。

    依托高层次创新平台,这几年,青岛诞生了一批重量级的海洋科技成果。“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多个国家重点海洋工程设施中得到应用;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交付使用;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交付使用;“蛟龙号”圆满完成7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

    ——建立“科研—生产—市场”联合体,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被动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青岛市的海洋科研成果尽管在国内相对突出,但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项目产业化速度较慢。据统计,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不少在青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

    蓝色经济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青岛市在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研—生产—市场”联合体,吸引高层次转化型人才,大力发展2.5产业(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生产型服务业),让科研成果与市场真正对接,找准市场做专做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出了一条依托科研机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路径。

    作为产学研成果成功对接市场的典型,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海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再投入科研资金将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并在产业园内实现规模化生产,完成了从研发、中试、孵化、再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把普通的虾皮做成了出口欧美的生物制品,构建起了近10亿元的产业链。

    英国阿伯丁大学博士刘鲁民进入“蓝色硅谷”近三年时间,在海洋、微生态、酶制剂领域共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2项,发表文章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3项,并带领技术团队先后开发了动、植物微生态、饲用酶制剂、纺织酶、食品酶等系列产品达14个,均已规模化生产,累计销售额达到4亿元。

    (三) 搭建产业调优平台 抢占“蓝高新”前沿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产业是核心。青岛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发展方向,在海洋经济体量规模加速膨胀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初步构建起具有较高水平、较强竞争力、体现青岛特色的蓝色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了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成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引擎。

    ——海洋经济体量规模快速膨胀,夯实蓝色领军城市的产业支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近几年,青岛市海洋经济一直高位增长,海洋经济增加值[1]从2009年的66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1114.4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海洋经济体量规模以加速度膨胀的同时,2010年—2012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6.2%、19.11%、19.9%,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3.2、7.41、9.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图3 2009年-2012年青岛海洋经济增加值情况

    

图4 2009年-2012年青岛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和同期GDP增速情况

    目前,青岛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世界经济发展一般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入这一区间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一旦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已从发展阶段迈入发达阶段的青岛市,在保持传统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及时推动经济转型,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向蓝色经济。2012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26.9%,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顺利推进了发展方式转变,成为青岛实现高速度与高质量科学发展新的增长极。

    ——“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海洋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海洋经济后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2012年,青岛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3.3亿元、507.6亿元和523.5亿元,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41:44调整为2012年的7.5∶45.5∶47。

图5 2005年和2012年青岛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工业化进程可分为初期、中后期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降至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向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目前,青岛市海洋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模式相符,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后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过去提起青岛海洋经济,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件”,这说明海洋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非常高,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为改变传统产业格局,青岛市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海洋产业层次。

    围绕第一产业,青岛市重点提升了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等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推进现代海水养殖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第二产业方面,通过“集中扶持、重点培育”,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成为我国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青岛市目前推进的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中,80%以上为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如青岛保税港区依托功能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橡胶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市场集群,发起建设国内第一家实行保证金封闭运行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开展进口天然橡胶即期现货和远期现货交易。经过多年运作,目前交易额过200亿美元,是世界三大天然橡胶交易机构之一,成为中国北方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和定价中心。

    ——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路径构建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园区成蓝色经济发展重要载体

    青岛市在规划、推进蓝色经济发展时,注重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促进新兴海洋产业项目向园区内集群化发展,园区成为“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重要载体。

    项目是产业发展生命线。青岛市筛选确定了260多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近6000亿元,其中LNG一期、中石油海工基地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得益于龙头项目的带动,青岛海洋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形成了港口物流、船舶海洋工程、石化、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千亿级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

    在此过程中,青岛市将蓝色项目、产业、园区有机布局和融合,形成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聚项目的局面。目前,青岛正在打造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胶南海洋生物产业园、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各重点区域也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且分工明确、差异发展。西海岸经济新区重点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及储能材料等特色园区;蓝色硅谷重点建设海洋科技、半导体照明、生物制造等特色园区;红岛经济区重点建设青岛软件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高速列车等特色园区;主城区重点建设电力信息技术、橡胶科技、建筑创意、环保仪器等特色园区。

    近两年来,青岛蓝色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佳、效益优,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课题组调研认为,这与青岛明确的蓝色战略引领和干群攻坚克难的作风境界、既谋当下又看长远、既重“硬”件又顾“软”件紧密相连。

    “青岛蓝色经济发展”调研课题组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