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80后海港梦:码头上的大学生装卸工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8-13 08:02:52 字号:TT

    青岛的雨季并不算多,但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雨夜,都是对码头一线装卸队里的大学生们的考验。

    7月31日晚上,一夜大雨。25岁的单云柯晚上7点10接上夜班,刚在雨里站了不到五分钟,已全身湿透,两只鞋里灌满水。雨衣此时穿在身上更显沉重。清晨四五点,天边蒙蒙亮,又一辆集装箱停下来,单云柯一只手拎起一个10多斤重的锁垫,熟练的安装到一个集装箱拐角。上午8点20,盛夏的阳光已经很毒辣,此时,他在离码头不到10米的工作地已经整整站了13个小时。这一晚,他共拆装锁垫1000多个。终于,又一个夜班结束了。

    两年半前,傅忠辉第一次走进青岛港码头。上班后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和一起进来的另外7名大学生练习熬夜。8个小伙子,就那么干坐在值班室,没有什么可做的,师傅每隔一段时间进来看看,谁睡着了马上叫醒。读大学时他曾经因为宿舍早早熄灯不能多玩一会游戏而懊恼,而现在,想睡却不能睡。在码头,工作时的一个瞌睡就有可能酿成大的安全质量事故。

    杨志磊从小家庭很贫困,家里连个大门都没有,每到晚上父亲都找一些玉米杆堆在门口当门。他小时候因为不经意间看到电视上关于许振超的报道,就立志要当“楷模”,做“标杆”。当看到青岛港招聘装卸工,山师大本科毕业的他毫不犹豫地递上简历。他要成为这个时代的“许振超”。

    27岁的薛文强身材高大,韩国金泉大学留学回来后,他像当年父亲16岁时那样,在青岛港码头当了一名一线装卸工。父亲、儿子,两代人,在同一个码头,干着看似相同的工种,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大学生装卸工。

    他们大学毕业,也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但最终选择了看似最艰苦的港口装卸工作为事业的立足点。

    他们尊重曾经肩扛背拉的码头工人年代,但他们更要突破他们的父辈,在港口渐变渐快的转型时代,成为“知识蓝领”,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被中宣部确定为实现中国梦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宣传重大典型。近日,中宣部组织“青岛港工人群体典型事迹采访活动”,全国40多家媒体齐聚青岛港。青岛新闻网记者作为其中的一员,走进了青岛港工人群体,面对面采访一线先进码头工人。从今日起,中央和山东省、青岛市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及都市类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深入反映青岛港工人先进事迹。

    从今天开始,本网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码头上的大学生装卸工》。

    系列报道之一:从韩国留学生到码头装卸工

薛文强和当码头工人的父亲合影

    韩国金泉大学留学时期的同学合影

    薛文强,1986年出生,2008年从韩国金泉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如今已在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从事码头装卸工两年半时间。

    从留学生到码头装卸工

    从大学留学生到纯体力码头装卸工,这样的跨度在外人眼里有些不可理解,但薛文强在这里干的踏踏实实,他说和外人想的正好相反,韩国两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更懂得珍惜现在这份看起来并不光鲜的工作。

    薛文强目前在青岛港码头从事的工作是一线装卸工,他主要负责拆加固和桥板头。所谓拆加固就是集装箱上船后,为了货船在海上运行期间集装箱的稳定所做的加固工作,把十几米长甚至几十米长的铁杆加固集装箱上。一根长铁杆重则六七十斤,一晚上持续不停地干下来,整个肩膀胳膊都处于麻木状态。桥板头就是人工摘集装箱下面的锁垫,一个锁垫十几斤,每个集装箱下船后他都要把四个锁垫用手扳下来,集装箱要上船时,又得轮流每个都人工装上锁垫。有时一晚上能拆装1000多个锁垫。薛文强告诉记者,这两项工作都是纯体力重复性劳动,枯燥单调,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时,每晚下了夜班全身没有任何感觉,回家躺到床上睡着根本醒不过来。

    如今,薛文强已经适应这份装卸工工作。

    代过课当过售票员 始终没有找清方向

一家三口

和同学聚会(左一)

    2008年从韩国金泉大学毕业回国后,薛文强尝试过不少工作。先是在富春江路小学和太行山路小学当代课老师,教体育(薛文强从小就是体育生,校篮球队),每个月1000多的代课费,刚刚够吃喝。后来应聘到长途汽车站当了一名售票员,虽然工作单位是国企,工资待遇也不错,但薛文强一直希望像父亲一样,进青岛港。2011年3月份,这个机会来了,青岛港招聘一线装卸工,他报了名并顺利通过面试。

薛文强拍的韩国步行街

    虽然如今港口码头更新换代很快,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与多年前的码头工人相比,如今的码头工人已经鲜有肩扛背拉,但一线装卸工基本还是体力劳动居多。想把留学生和装卸工之间划等号,外人看来并不易。薛文强说,其实他不怕吃苦,韩国两年的生活学习经历让他更懂得珍惜现在的工作生活。

    韩国艰苦打工经历 让他更珍惜现在

韩国留学时期的薛文强

留学所在学校

    在韩国两年,薛文强说他更懂了中国人在国外打工的不易。为了体验生活,他曾和同班中国留学生一起应聘到一家汽车工厂打工。他们主要干压模型汽车配件,工作时间每天12个小时。第一次走进工厂,他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黑乎乎的厂房,高分贝的杂音,多数是五六十岁的光着膀子的黑瘦男人在干活。他和同学也很快被安排进这个队伍里。但干了半个月实在干不下去了,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和另外4个同学都选择辞职。不但一分钱工资没有拿到,还被工厂老板打电话威胁过一阵子。

    子承父业 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轨迹

薛文强父亲

2011年,薛文强也成为青岛港码头的一名装卸工

    与在韩国的打工经历相比,薛文强觉得在青岛港工作实在是幸福。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他去年结婚,港口领导知道后主动拿着红包去参加婚礼,并上台祝贺词。当初进港口时,家里人的资料也上交上去,当年媳妇生日,他们就收到港口给送去的大生日蛋糕。初进港口工作中很多不懂的地方,带他的师傅虽然是农民工,但把所有他知道的都详细教给薛文强,有时他干累了,师傅二话不说直接上去帮他干。这些让薛文强觉得这里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即使是体力活,也干得舒心。

    薛文强的父亲也是一名老码头工人。16岁的时候进码头当装卸工,扛大包、背散杂货,累的又黑又瘦。父亲不善于言,薛文强说,除了批评他,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不语的。从小,他从父亲身上看到的就是勤勤恳恳干活,脚踏实地工作的生活态度。他说,自己没有见过一夜暴富,所以也不相信。一起从韩国留学回来的同学大多家里经济条件都不错,回国后也相应的依靠各种关系进了机关单位或者直接做起生意。而薛文强却选择子承父业,继续在青岛港当起一名码头工人。与父亲相比,薛文强目前的工作强度减轻不少,码头更多实现了现代化操作。

    语言优势强 更看重港口未来发展

在韩国同学们一起过节

薛文强和媳妇

    如今,年纪轻轻的他已经结婚生子,在港口安家并打算一直干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码头工人,薛文强对未来看得很远也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港口已经不同于以前,与国外的贸易交流越来越多,他觉得自己在青岛港未来的发展平台还很宽广,他有留学经历,所以英语、韩语方面优势很大,在韩国学的也是国际贸易,跟港口的发展肯定能找到契合点。(记者 孙璐璐 实习生 王瑛玮)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