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1月24日讯 11月22日,聚焦青岛 “美丽乡村”大型采访活动落幕。在为期四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入崂山区、城阳区等七个区市的街道乡村,了解农村产业发展方式,寻找青岛“最美乡村”。近年来,青岛各区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社区,胶州市刘家村数字影院文化惠民,开发区吸引大批画家入驻,形成了“江北第一画家村”。与此同时,关注乡村老龄事业,让村民“老有所养”也成为乡村建设的重点。
数字影院文化惠民 青岛郊区现“江北第一画家村”
2013年5月,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文化大院正式启用。整个综合文化大院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包括省内首个集数字电教、影视娱乐、文体休闲于一体的村级数字化影院。文化大院中还设有排练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文化展厅、文体活动室、健身器材等,所有活动室对村民免费开放,其中图书室藏书8000多册,是山东省百佳农家书屋。
近年来,刘家村成立了秧歌、门球、太极柔力球、锣鼓、戏曲等文体活动队伍,配备了演出服装、道具、乐器及音响等,在这些队伍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和庆祝活动。
与刘家村丰富的文体活动相映成辉,开发区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凭借秀丽的风景,吸引画家集聚,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 大泥沟头又称“达尼画家村”,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这里发展的休闲农业重点突出文化特色,依托村庄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文化开路、旅游搭桥、促进三产”的休闲乡村格局。村庄聚集了绿泽画院等9家文化旅游公司和10家个体画室,村内从事美术业的人员达1000余人,带动全村六成以上农民就业,实现每人每年增收5000多元。
达尼画家村原生状态保持良好,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村容景致。村庄东面是整齐划一的多层、花园洋房,别致的欧式建筑风格镶嵌进恬静宜人的田园风光。花园洋房中间点缀着香草园和人工湖,傍晚时分,劳作一天的村民会选择在此赏景、交谈,微风袭来,凌乱了人们的发丝,飘动的头发和摇曳的柳枝、微澜的湖面共同铸就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般的乡间美景。
关注乡村老龄事业 胶州莱西村民老有所养
胶州市管理村曾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如今这里的村民已经全部住进了楼房,村庄所在的“澳门花园”小区内设有开阔的小广场,不少孩子会在放学后来到小广场练习轮滑。记者了解到,为保证村庄整洁安全,村集体成立了物业服务中心,覆盖全村的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并安排有专人巡逻执勤。
为实现村民“老有所养”,管理村按照不同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60到69岁的老人,每月补贴800元,70岁以上(含7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生活费850元。此外,村委还投资200万元建立“老年人餐厅”,按照每人10元标准,免费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午餐。
管理村党支部委员刘秀明告诉记者,平日里该村村干部以及村民会主动上缴自己所收到的礼品,礼品明细同时会张贴在村里的公告栏“廉政角”内。“如果钱和礼品没法退回,那就全都作为全村经费用来购置奖品或者慰问老人了。”刘秀明表示,礼品中海参、鲍鱼等食物会被直接送到村里的老年食堂以供老人改善生活。如今,管理村已建成了“社区居家养老呼叫系统”,为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了紧急情况呼救器,村庄24小时安排专人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
老龄事业同样是莱西市店埠镇东庄头村正在关注的焦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东庄头村老年协会创办了老年学校,配套了相关教学设施,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实现“老有所教”;每年投入5000元为老人们订杂志30多种100多份,平均4人一份,使老人们“老有所学”;通过修建体育娱乐活动室,村委组织起门球队、秧歌队等,常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
东庄头村先后投资230多万元,建设了老年公寓,将村内70岁以上孤寡老人安排在老年公寓统一供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投资50万元,建起了花园式公墓,解决了坟地占耕地问题。
乡村建起“公民道德档案” 道德评议会促和谐
为提高村民道德素质,莱西市大河头村与胶州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探索建立起了 “公民道德档案”。按照“正面引导、一户一档”的工作原则,通过“居民主动申报、小组长分片记载、群众代表核实确认、村两委年终汇总”,将居民日常道德表现进行记载,引导广大居民自觉践行“四德”,在单位争当好职工、在社会争当好公民、在家庭争当好成员、在学校争当好学生。
此外,大河头村里还设立了“道德评议协会”,评议会围绕邻里和睦、家庭团结、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环境卫生等事项积极开展活动,坚持“一月一小评、半年一大评,大事急事随时评”的原则,“弘扬正气、贬斥丑恶”,促进村民和谐。(青岛新闻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