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7月29日讯 今天上午,记者从“2014年上半年青岛市财政民生投入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6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5%。
公共财政65%用于民生
据介绍,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三农、公共安全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6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其中,市本级民生支出19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7%。市本级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28.5亿元,占14.4%;医疗卫生支出14.1亿元,占7.1%;教育支出28.9亿元,占14.6%;“三农”支出12.5亿元,占6.3%;公共安全28.6亿元,占14.4%。
除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外,市本级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48.12亿元,用于支持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发展。同时,市财政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我市民生事业发展,上半年共争取资金41.6亿元,用于我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11项民生政策提标扩面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上半年,我市又有11项民生保障政策提标扩面,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提高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40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420元提高到420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300元提高到3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35元提高到4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2655元。
扩大保障领域。新增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100护理补贴;新增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本市户籍80岁及以上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高龄津贴120-220元;新增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制度,65周岁及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免费;扩大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受益范围从市内三区区扩展到全市城乡;扩大残疾人康复救助覆盖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年龄从0-9岁扩大至15岁;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险种扩大到11个。
着力解决群众迫切和关注的事情
另据悉,市财政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多方筹措资金,全力保障中央、省、市出台的民生保障政策足额兑现,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事情。
大力改善教育条件。市财政投入4500万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所,改善城乡办园条件。投入2000万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支持建设300个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进一步优化学校食堂用餐环境。投入4000万元,重点支持15个经济欠发达乡镇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投入7000万元,支持推进北部职教园区项目、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项目。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实验高中等五所高中标准化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财政投入5.4亿元,用于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补助,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提高困难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调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护理补贴,为20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第十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养老金达到2655元。筹措资金3.4亿元,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581套。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市财政投入1.7亿元,用于中心医院、妇儿保健中心、中医院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机构建设等。
积极支持创业就业。设立10亿元创业带动就业资金,支持青岛创业大学、高创中心二期、湛山创意工场二期建设,打造规范化创业服务载体。将创办小微企业一次性补贴标准提高到1万元,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最高45万元。提高就业见习补贴标准,建立毕业生灵活就业补贴制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限和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持续加大惠农投入。市财政投入2.53亿元,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23处,覆盖712个村庄、52万多人。投入1亿元,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48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项目。投入抗旱资金7725万元,支持各区市开展保麦浇麦工作。筹集资金8900万元,继续实施47个品目农机购置补贴,对深松机等7个品目实行“普惠制”敞开补贴。筹集资金4800万元,用于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超过30亿元。投入防汛资金4300万元,用于防汛、拦河闸坝水毁修复、山洪灾害防治。投入6.5亿元,保证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实习记者 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