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的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古老的学堂和众多的名人故居这些教育遗产,一直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来因为开发等诸多方面原因,名人故居被破坏的事情屡见报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青岛教育遗产的保护同样不容乐观,诸多原因让文物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探访】 寻母校前身留下遗憾
林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对于
在经过楼里办公人员允许的情况下,林先生拍摄了照片和朋友高兴地离开,但在内心深处林先生认为作为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德华学堂理应被更多的人记住。“起码在醒目的地方应该有一块指示牌,这应该不是项太难的工作。”林先生说。
王统照故居破败不堪
记者来到位于观海二路上的王统照故居,这里大门紧锁,从外往里看,院子内长满了树木,还有晾晒的衣物,房屋破败不堪,一棵大树快要压到屋顶上,楼顶的瓦片也多处缺失,只是一块挂在门外的牌子显示这里的确是“王统照故居”。
“一般不让人往里进,里面都住上人了,我们住在这多少年了,也没进去一次。”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王统照故居内现在住满了人,听曾经进到王统照故居的人说,里面堆积着各种生活杂物,已经让人看不出有多少名人故居的意思。
名人故居成了大杂院
离开观海二路后,记者又走访了鱼山路、福山路上的多处名人故居,发现尽管都挂着名人故居的牌子,但真正对外开放的,除了康有为故居、闻一多楼和老舍故居外,其它17处挂牌的名人故居大都被当作民居使用,很少对外开放。
在沈从文故居处,记者与居民多次沟通后,才终于获准进入,故居内区域已被分,分属各个人家,“我们都是常年住在这个地方的,一到旅游季节人非常多,我们倒是不要紧,就是家里的老人孩子害怕,有的游客甚至还撬房子上的石头。”居民徐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年久失修,现在房屋情况已经不起折腾。
在萧军萧红故居内,记者发现这所面积不大的住处至少住着5户人家,院里堆积着各种杂物,故居的内部也较为破旧,在故居内转了一圈,记者还看到一块纸壳上用黑字写着 “禁止游览”的字样。
【困境】 产权复杂保护难
对于目前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等教育遗产的现状,青岛市文物局刘处长表示,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将故居内的住户们整体迁出,然后统一规划治理,但产权的复杂以及居民搬迁费用的庞大使工作难以进行。刘处长表示,目前青岛市名人故居和学堂旧址产权比较复杂,除了部分产权在政府手中的可以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外,还有很多名人故居的产权属于私人所有,或属于房管部门、企业等,这让文物保护部门很难介入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困境】 居民意识差别大
除了产权的不明确和资金等问题外,名人故居内居民意识也存在明显不同。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居民对居住在名人故居内有着一种自豪感,也愿意为名人故居的保护出一份力,但还有一部分人则不然。在鱼山路一处名人故居内,记者见到了租住在这里的小吴,由于这里楼梯多为木质结构,小吴住处旁的楼梯和地板出现部分缺损的情况,在住处内的其他居民看来这不是什么难题,简单修一下便可,但小吴却不愿出这份力,“说实话我在这还不知道住多长时间,要修也该是他们这些老住户去修,我没有这个义务吧。”小吴告诉记者。
在其它的名人故居内像这种居民意识不同的情况并不少见,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同住在一起,但大家很难形成一股合力来保护名人故居。
【出路】 修旧如旧合理使用
岛城优秀的教育遗产应该如何保护,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曾出版《青岛老校》的鲁海教授认为,从整体来看,青岛市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做得不错的,即使放眼全国范围内也是可圈可点。但是名人故居保护难的问题,目前在全国、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简单来说如果要把所有居民从名人故居内搬出,统一都建纪念馆,这根本不现实的。对于故居的保护鲁海认为,首先不能把故居当作民居,政府可异地安置故居中的居民,把故居腾出来租给机关、企业,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单位作为办公室,一方面方便政府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创收”作为维护名人故居的资金。另外,对名人故居的修缮,一定要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让优秀历史建筑在保护中遭到破坏。
教育博物馆在筹建
除此之外,鲁海教授认为筹建综合性的教育遗产博物馆也是保护文化遗产一个很好的方式,目前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建设教育博物馆的热潮,将各个城市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汇总,建立一处统一的地方进行陈设,让市民和游客能够综合性地看到一座城市其整体的优秀文化遗产。鲁海教授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利好消息,在2011年他就曾向政府相关部门递交申请,并获得肯定回复,目前青岛市教育博物馆已经在筹建阶段,相信不久后青岛市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