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占时期四方机厂附近地图看早期的四方河。
如今的杭州路河在杭州路一侧,整齐的木栈道修葺一新,还有观景平台深入河道内,很是美观。而记者近日采访得知,这段河流曾是暗渠,上面修建有建筑物,后来暗渠“复明”才让杭州路河得以保留。曾经参与编纂过《四方文史》的徐明臣告诉记者,此前杭州路河叫做“四方河”,再以前叫做“庙沟”,渔民的小舢板能随海潮沿河道行至海云庵前停泊,庵旁的海云街成为当时四方唯一的商铺街。
靠海云庵大庙,被称“庙沟”
采访中,市北区四方街道上四方社区的滕学梅告诉记者,他以前是上四方村居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路河被称为“四方河”,全长大约三四华里,入海口处最宽,大约有50米,从北岭山等山头发源而下的上游河道最窄,约为5米。
在市北区政协帮助下,记者找到曾经参与编纂过《四方文史》的69岁居民徐明臣。他称早年的杭州路河同大多数青岛的山沟沟一样,称不上是条河,最多是条下雨形成的沟。“雨季从北岭山和下四方北山泻下来的水经下四方、海云庵流向胶州湾,在海云庵两侧冲积出一条漫水沟,因靠近海云庵大庙,当地人也称其为庙沟”。
渔民曾在海云庵前停船
“100多年前,上下四方村的村民多以打鱼为生,小舢板能随海潮在海云庵前停泊,庵旁的海云街成为当时四方唯一的商铺街,十分繁华。”徐明臣说,旱季庙沟没有水,步行的,推小车的,可以自由行走于庙沟两岸,因此当年并没有四方河之说。
在徐明臣家里,徐明臣指着地图上上 、下四方村的位置告诉记者,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路河是四方村内划分上、下四方村最准确的界限。因该河流经上四方村以南的位置,上四方村民称该河为“小南河”,而该河顺流流经下四方村,下四方村民不约而同地称之为“四方河”。
徐明臣说,杭州路河是一条季节河流,旱季雨水稀少,部分河段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雨季时,河流涨水,有时都能漫过河沿,流到两侧。
修建机车厂河流被截
德国侵占青岛后,1900年修建胶济铁路四方站、建设胶济铁路唯一的机车厂,选址于海云庵前的这片海滩。“修建铁路和工厂截断了庙沟的流水,德国人为了疏浚雨季的洪水,顺势将海云庵两侧两股水流沿四方机厂的围墙深挖两条水渠,将原海云庵北侧的一条沿四方机厂北墙根,穿越胶济铁路入海;一条顺海云庵东侧的庙沟,沿工厂东侧的墙根,穿过胶济铁路入海。”徐明臣说,也因为这两条人工河,在四方火车站的两头各建了一座铁路桥,每桥两个桥洞,一个是河道,一个行车行人。两条河道像护城河一样,把四方机厂围在其中,也起到了工厂防护的作用。
工厂以北的那条河因为逐年河水干枯,再加上修通了嘉禾路、兴隆路,并随着四方的城市化建设消失了。工厂以东的河道因其排水作用的加大,成了四方村一带唯一的排水河,河道进行了加宽,并用石块垒起了坚固的河坝,逐渐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方河。
拆除建筑,暗渠变景观河
家住南公司社区的居民王先生今年65岁,他告诉记者,“以往,这里的河水虽然不很清澈,但是流量比较足。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水还不错,后来随着生活垃圾的污染,水变得浑浊起来。”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河两岸也不整齐,还有汽车开进河里,为了安全问题就把河道弄成了暗渠。当时有一位台湾老先生捐款建设海岸街,上面建设有建筑,后来拆除了建筑变成了明渠,就是如今展现在市民面前的景观河。
记者从市北区城管局了解到,杭州路中游河道自1991年覆盖并建有二层临建14000余平方米,每逢汛期杭州路东侧居民备受水淹之苦。2010年,原四方区委、区政府开始实施杭州路河中游综合治理。拆除了河道上的建筑,还原河道的自然特性,并对河道进行了生态景观改造,全面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解决了排污、水淹问题;2011年,对海岸路至发动机厂段 400米进行了整治;2012年,对发动机厂拐弯处至海泊河段长440米的河道进行了整治,为周边市民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生态绿化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