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老年人成新小区溜号族 环境再好难舍旧窝(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5-15 06:02:19 字号:TT

老年人成新小区溜号族 环境再好难舍旧窝

老年人成新小区溜号族 环境再好难舍旧窝

  拆迁、换大房、给子女看孩子……这些让许多老人不得不转战新小区。按说,新小区的环境好、房子大,老人们应该高兴才是,可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崭新、靓丽的环境并没有留住老人,不少老人还是回到原来生活过的地方晨练、购物,这让不少子女感到纳闷,看起来,新小区想要留住老人的心,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人心态】

  搬了家却难舍老朋友

  大部分的老人早上起来都会去公园晨练,可家住百通馨苑小区、67岁的宋勇每天早上的晨练有些与众不同,他每天坐早班车从李沧区金水路出发,一路上换两趟车,大概要用1个小时的时间赶到海泊河公园,在那他跟老街坊老朋友们一起合唱、跳广场舞、玩扑克和象棋,直到上午10时30分左右,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公园,再坐车回家,3年来他的晨练几乎风雨无阻。

  “我在小村庄住了大半辈子了,每天去逛海泊河早市,接着去海泊河公园锻炼,已经习惯了。”宋大爷称,儿子很孝顺,为了能就近照顾他,让他卖掉了小村庄只有39个平方米的老房子,又添了40多万元,在金水路同一个小区买了套80多个平方米的大房子。宋大爷搬进了大房子,却发现自己的心留在了小村庄,买菜方便,坐车也便利,关键是舍不得公园里这些老朋友。

  来享福心里却空落落

  绕着康太源小区一个人走了20多圈,孙盛启老人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看了看表到上午10点了,他坐电梯回到了空荡荡的家里,儿子儿媳去上班了,中午不回家,小孙子去上学,中午由姥姥姥爷接送,要晚上5点半才能回来,他还有一下午的时间要消磨。屋子里静得好像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老人打开电视在家里弄出点动静,电视里正在播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听到赵本山熟悉的东北话,老人笑着,眼角流下了热泪。孙大爷退休前是黑龙江省佳木斯鹤岗市的一名副处级干部,在市里大小也是个“名人”,老伴去世后,儿子坚持把他接到青岛来享福。这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城市,却让孙大爷没有了自我。“我想要的不是电脑、电话和电视机,想要的是一帮能一起唠嗑,一起玩牌,一起出去钓鱼的老伙计。”老人称。

  没了自留地浑身不自在

  68岁的刘德志大爷和老伴儿一直住在日照莒县棋山乡的河东村,去年冬天,早已在青岛成家立业的大儿子把他们接到崂山辽阳西路的新家里安享晚年,在儿子家住了没有半个月,老两口就开始想回老家了。儿子的大房子比家里的平房宽敞漂亮,但在新家里没有自留地,也没有鸡鸭鹅,更没有陪着他俩拉家常的乡里乡亲。老两口每天上午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那些看不太明白的节目,每天下午坐在小区门口,等着儿子开车回家。

  “儿子是好儿子,儿媳妇是好儿媳妇,孙子孙女更是好孩子,可我们每天在家里,跟坐牢没什么分别。”刘大爷说,他们在家从没想到,家里成堆成堆的土豆、大白菜、大萝卜竟然城里卖得这么贵,自己去批发市场买的便宜菜,被儿子大半当成垃圾丢掉了,自己在大集上给孙子买的衣服,被儿媳妇当成了抹布。“我赌气跑了3家超市买回来最贵的菜,儿子儿媳妇反而夸我,说我买菜的品位提高了。”刘大爷说,他喜欢跟卖菜的老头聊聊地里头的事情,想请人回家里坐坐,可儿子就是不让,害怕把坏人领进门。

  出国居住遭“洋罪”

  69岁的刘美娟大妈上个月出国,到加拿大女儿家里定居了,一起在君峰路小西湖公园跳舞锻炼的老姐妹们当时还有些舍不得,没想到刚过了半个月,刘大妈就从加拿大回来了,看起来一下子老了好几岁,脸上的皱纹也多了不少。“我女儿住的地方空气特别好,也特别安静,就是白天路上找不到个人,左邻右舍全去上班了,我就是死在家里恐怕都没人知道。”刘大妈称,她想去超市买点菜,都要女儿下班后开车带着她去,她只懂一点点英文,根本没法跟周围的人沟通,女儿家每天看电视是外国台,外孙子没事就呆在房间里打游戏,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国外住不是享“洋福”,纯粹就是遭“洋罪”。

  【说法】

  让寄居老人逐渐走出家庭

  记者在调查了解时,很多市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老人能够适应新环境,留在新城市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攻克的难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出农村,占领大城市,年迈的老人如果不想成为空巢老人,就不得不跟随儿女前往大城市定居,可以说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岛城著名社会学家孟天运教授分析,老人不管迁移到国外还是国内其他城市、或者仅仅从同个城市的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只要离开了原来的老街坊和生活环境,老人都需要重新社会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多年养成的,形成心理定势后,很难重新融入新的环境,容易导致身体或者心理问题。老年人对以往生活环境的怀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怀念。要解决这个问题,儿女每年应该尽可能地多送老人回几次老家,让老人逐渐完成心理过渡。另一方面社会给老年人组织的活动太少,这些外地的老年人比较分散,缺少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场所。社区居委会可以组织社区老人聚会,让老住户与新搬来的老年人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娱乐节目,让寄居老人逐渐走出家庭,通过打乒乓球、钓鱼、爬山、跳舞、打太极拳等逐渐融入社区,成为真正的社区居民。

  【探访】

  搬到新小区 仍惦记“老窝”

  记者近日在岛城百通馨苑小区、福临万家小区、康太源小区、虎山花苑小区等小区调查发现,新小区内有很多老人都是“被”搬来的,他们来自哈尔滨、呼和浩特、焦作、厦门等省外城市,更多的来自日照、潍坊、烟台、威海等省内城市,还有一些老人是从即墨、平度等周边区市搬来,此外还有部分老人是在市南区或者市北区卖了老房子,在新小区买了新房。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老人跟回迁的本地老人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内,因为文化、地域以及语言等多方面的差异,相当多的老人“宅”在家里,不愿意与周围的邻居交往,在这些老人看来,新小区不是他们的“家”,他们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 “老窝”去。金水路附近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称,小区刚刚入住时,住的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后来有很多老年人来给儿女看孩子,随着孩子们长大,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很多人都受不了新小区的生活,不断有老人返乡,虽然没有详细统计过,但粗粗估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离开了。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人,老人一辈子塞在筒子楼里,我们现在有能力,当然希望能让父母住得好一点。”记者采访到宋大爷的儿子,他告诉记者,金水路附近小区的配套设施也不错,很多老大爷老太太都在附近的公园里面玩,父亲只要愿意去适应,应该很快就能找到新朋友。老人眼看就要70岁了,继续留在老房子里当空巢老人,他这个当儿子的也不放心。

  而刘大爷的儿子告诉记者,父母已经70多岁了,父亲还有冠心病,母亲患有糖尿病,如果继续留在老家干活,很可能积劳成疾,他在青岛还有工作,不可能回老家陪着父母,他们全家已经想尽办法对父母好,但老两口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他被老人逼得没办法,才答应送父母回老家,但恐怕全村的人都要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骂他不孝顺了。

  【现场】

  一个小戏台搭起大“家庭”

  “我们这个京剧兴趣班里既有我们本地的老头老太太,也有从外地来的老人,大家聚在一起玩玩笑笑,根本就看不出来大家有什么区别。”昨天,记者来到李沧区永年路社区居委会,京剧兴趣班的班长周珍华大妈告诉记者,他们兴趣班有20多名成员,大家跟着傅希贞老师一起学戏,成员中有的来自东北,有的来自烟台,还有的是从胶州来的,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都能玩到一起去。

  “我们小区是沧口的一个比较老的小区,共3000多户居民,其中还有200多户的城中村,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在我们社区买房子,社区的外来老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永年路社区居委会的刘主任称,之前这些外地老人和本地老人分得很清楚,连聊天都很难聊到一起去,很多外地老人都不出门了。后来社区居委会就开始为本地老人和外地老人组织活动,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举办够级比赛,一起出去旅游或者登山。社区还拿出一间活动室,供有京剧爱好的本地和外地老人使用,最近社区联系了李沧区太极拳协会,准备组织小区老人们一起学太极拳,让外地老人逐渐融入。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