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孔祥军进了果干厂
孔祥军(左)和考上山东中医学院的同乡
1977年冬天,高考制度在中断十年后恢复,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青岛新闻网 独家】
【高考年代秀 之 70年代】
受访人:孔祥军
高考时间:1979年
高考心念:中国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希望能谏言总理。
寄语学弟学妹:高考,它不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人生节点而已。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恢复高考。那时候,读书、高考、上大学,几乎是所有青年人的梦想。但是,一个农村娃竟能考上博士?这仍然是一件超乎想象的事情。
孔祥军,1979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英语专业高考状元,一个果干厂的穷孩子在求学之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踽踽前行。当他在46岁考上复旦大学博士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今天,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一书难求 考前借书抄教材
“文革”期间,孔祥军的父亲作为大队干部被打为“走资派”,挨过村里革委会批斗。父亲的遭遇也直接影响了孔祥军的求学路——小升初之前,孔祥军被要求下地劳动一年。到了该上高中的年纪,革委会也不向学校推荐他。几经辗转,在本家一位叔叔的协调下,1974年,孔祥军总算踉踉跄跄地高中毕业了。
1975年,又在村里劳动了一年的孔祥军以合同工身份进了五莲县果干厂,担任文书兼秘书。在一边生产一边搞运动的大环境中,孔祥军办过《学大庆快报》,刻钢板、油印小报,是厂里搞宣传的一把“好手”。
“与书记共事的4年,是我人生的第一课。书记是个工作狂,工作敬业而且有思路。不仅如此,他对我十分信任和倚重,常常叫我到他家做客,甚至提拔厂长也询问我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说,是领导给下属送礼!”
1977年底恢复高考,孔祥军得知同乡参加高考并考上山东中医学院后,很受触动。“虽然对我很不舍,但是书记知道,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了!我决定参加79年高考!”孔祥军回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孔祥军决定参加高考。但是,他又犯了愁。离当年高考仅剩11个月,全县城都没有一本像样的教材,这可怎么办?
孔祥军琢磨:从高中毕业后,数学就被彻底扔下了,再拾起来很费劲。况且,一道数学题动辄一二十分,答不上来就很不上算。当年高考,数学和英语可以替换,从拿分的角度看,那干脆舍弃数学考英语吧!
但是问题又来了。“文革”期间,高中取消了英语教学。毕业5年后的孔祥军只记得26个字母,至于发音早已完全读不准了。恰逢省外贸公司一个叫“大韩”的人到五莲县的果干厂,一心求书的孔祥军看到“大韩”有英语教材,忙找他去借。
“借给你可以,但是我走的时候你必须还给我,千万别给我弄丢了!”捧着珍贵的教材,孔祥军拼命点头。孔祥军拿来一沓16开的纸,工工整整地把书誊抄了一遍,连页码都完全一致。
有了教材的孔祥军心里踏实多了。离高考还剩3个月的时候,孔祥军又坐不住了。没见过题型也不行啊!于是,他向书记请示,是否可以白天去中学旁听、晚上回单位工作。书记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由于是半工半读,孔祥军每到月底都不好意思去领三十几块钱的工资,更别提5块钱的奖金了。善解人意的书记总是替他领回,然后把钱悄悄地放在他的抽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