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相同的大学。摄影/任曙林
收心向学·题海·撞头奇遇
——然而,高考的脚步依然在步步逼近。《自励报》停刊了,风花雪月的青春,终于要迎接雨雪风霜。
“我们在高二就学完了高中三年的课程,高三一年,几乎全用来复习迎考。高二到高三的那个暑假,我把心收起来,找了一本《历届高考试题汇编》,一年一年地做,做错了的,画个圆圈做记号,回头再做;下次做对了,就把那个圆圈涂成实心圆圈。等到把这一本高考试题汇编全部融会贯通了,所有的‘○’都变成了‘●’,我的知识空白点已经不多了。”
暑假结束,开头就是一次摸底考试,王先生的数学考了94分,在全班的成绩,从14名一下子跃居第四名。班主任看他们风花雪月地玩着考进了前四名,很惊讶,说:“咱们班不用很用功也能学习好的,就是王同学和聂同学!”
王先生说,其实立功的是学习方法。你搞那么些题海战术有什么用?你陷进泥沼里去了。基本题型,基本知识点,一部历届高考题目汇编已经基本囊括。与其“狗熊掰棒子”,做了这些忘了那些,怎么错的都不知道,原地转圈反复练,不如专精一部,精熟为止。
王先生笑谈,他是应试教育的成功典范,创下的业绩包括一年从全班48名提升到第四名,中考全县第三名,三个月复习考上研究生等等,他有很多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秘诀,不过“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王先生说,初战告捷,他又飘飘然起来,老师的夸奖也给了他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真的可以“不经历风雨就能见彩虹”,结果,1987年高考,他还是“兵败滑铁卢”。
“我最喜欢的是语文,从不复习,全是靠看课外书应付高考就够了;我最怕的是数学,几乎把所有的复习时间都给了他,结果,最用心的考得最不好。”
王先生说,高考那一天,他到座位下捡文具,一抬头,脑袋“梆”的一声撞在打开的窗子上;问题是一次这样也就罢了,没多长时间,同样的一幕一点不差地再次重演,“我被撞晕了,数学好几道大题没做出来!我也不知道,这是给自己找借口呢,还是天意。”
——高考,就是一个充满了偶然和必然的命运裁决。它公平吗?它不公平吗?这个无法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