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假动作暴露真凶犯
利用机器“读心”,虽说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是对于侦破案件,有着重要的辅助、参考作用。
“其实‘测谎仪’的测试指标只是参考,更为重要的是眼睛的观察,只要是撒谎,就会有破绽。”今年侦破的一起沉积案件,让林艳印象深刻。
14年前,省内发生一起灭门杀人案,没有目击证人,火海掩盖了一切,警方觉得一男子疑点很大,但审讯中此男子一口咬定不是自己所为,此案一直搁置至今。
听说要做测谎,该男子也乐于“摆脱嫌疑”,爽快地前来。 “赶紧给我测吧,快点还我清白,就等这一天了。”检测前男子滔滔不绝地表白让林艳觉得有点怪。“测试前,我告诉他要安静,不要乱动,结果男子回答每个问题都要摸一下鼻子,9个问题的测试结果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数据!但有一个问题,指标显示异常。”林艳回忆说:“杀人的凶手纵火前用锤子砸死了被害人,当我问‘杀人工具是刀吗’这个问题时,男子反应异常。如果不是凶手,怎么会清楚杀人工具到底是什么。 ”
在询问得知男子从来没有抹鼻子的习惯时,林艳说出了她的怀疑:“他就是疑犯。 ”就这样,嫌疑人欲盖弥彰反倒暴露了自己。
测谎仪也会“失灵”
“虽然你能控制你的意志,但往往你的身体会出卖你自己,因为生理变化是受人体植物性神经所支配的,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你越是想欺骗,越是会露馅。 ”但林艳也表示,任何仪器都不是万能的、绝对正确的,在测谎中,只有在被测谎人有说谎的主观意图时才有效,如果受测人未意识到在测谎,测谎试验也就不起作用,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林艳说,测谎也是要讲究条件的,测谎过程也要排除人为的干扰,如要求被测谎人情绪稳定、自然等。她说,虽然据统计测谎的准确率能达到98%,但是有几类人测谎仪是对其没用的。一类是特工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另一类就是精神病患者及患有疾病人员,此外就是惯犯。
“精神病人我们不测试的,惯犯因为犯罪过多已经麻木了,对案件事实细节出现错乱甚至毫无反应,这个需要对案情进行深入解剖,对设计的问题需要精心编排。 ”林艳说,初犯用测谎仪的效果比较明显。
测谎并非针对“谎言”本身
许多人认为测谎就是测试你说的话是不是假话。林艳介绍,这种认识是对测谎技术的一种误解。其实,测谎是针对心理的一项测试,并非测试谎言本身。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曾经犯罪,作案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他会记得十分清楚,甚至终生难忘。”林艳说,如果这种记忆被偶然提及,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异常变化,诸如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等。这是正常人的条件反射,最重要的是,这种条件反射并不受意识控制。
“不受意识控制,也就是说不想让这些变化出现,是做不到的,这就给测谎带来机会。”林艳说,通常情况下,测谎仪主要采集四项生理参数,分别是皮肤电反应、呼吸、脉搏和血压。这四项生理参数,是人体中最敏感、最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也是最能产生本能条件反射的。
“测谎仪的操作,就如同操作电脑一样,很容易学会。但要想利用测谎仪准确地判断对方是否说谎,关键是问题的编排。 ”林艳说,吃透案情,巧设问题才是测谎人员要掌握的核心技术,“问题编排合理,正常情况下,一测一个准。 ”
记者亲试测谎仪——
一声不吭也被看穿
“测谎仪”真就这么神?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林艳给记者带上“家伙”。 “从2到6里,你随便选一个,一会儿我问你时,你一律回答‘不是’就可以。 ”林艳让记者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个数字。
记者在纸条上写下“5”这个数字,为了“扰乱”测试,无论林警官问什么问题,记者都沉默不语,并在心中控制自己想别的答案。
测试很快结束,林警官很快便说出了 “5”这个数字。正当记者惊讶时,林警官说:“你在回答时的确用意志在干扰,在‘5’之前,你的皮肤电等指标没有太大变化,而在回答‘5’这个问题时,皮肤电阻有明显异常,而在回答‘6’后,你又显得很轻松,皮肤电阻反应降低了。 ”
“你的身体出卖了你自己,在问到你写下的真实数字的时候,你的身体变化是没法欺骗仪器的。”林艳说,这就好比老师叫你起来回答问题,“快轮到你的时候,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回答,越接近轮到你就越会表现得很紧张,当没有轮到你时,你又如释重负,显得很轻松,而这些瞬间生理变化就会被仪器记录下来,从而露出马脚。 ”(刘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