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盛锡福,脚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短短30个字描述了青岛6家老字号曾经的辉煌景象。顺口溜中将盛锡福帽店放在第一位,它以前的地位可想而知。如今在中山路,55岁的盛秋华和一帮老工人仍在坚守着制帽的技艺。
“让顾客戴着舒适放心”
临近过年,在中山路盛锡福帽店里,不断有顾客前来买帽子。“过年了嘛,来给孩子买个帽子,也算是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来店里选购帽子的徐女士说。
眼下的生意十分红火,但在店员张大叔看来,销售情况相比过去还是天壤之别。“我在盛锡福干了42年,生意最火的时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过年前几乎每天店里都是人挤人,销量最大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25万多顶帽子。”店里曾经的热闹景象让张大叔至今难忘。
在盛锡福帽店里,尽管营业面积有限,但店里还是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用来给顾客修改帽子的尺寸。记者见到盛秋华时,她正拿着一顶貂皮帽子小心翼翼地修改着。“顾客来店里买东西,就是买个舒适买个放心,所以必须得给人家改好。”盛秋华说。她一手拿针,一手拿丝线,正试图将线引入针中,“哎,真是老了,不服老不行啊,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现在这眼这么不好用。”她感慨地说,自己20来岁的时候进入盛锡福帽店,一开始就负责帽子的制作,已经和帽子打了30年交道。原本已经退休,但对这个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老店怎么也割舍不下,于是退休没多久就又回来帮忙了。
修改好后,盛秋华将帽子交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杨老先生手中。“我今年94岁了,买盛锡福的帽子少说有40多年了,别人过年换新衣服,我就喜欢买顶新帽子。”杨老先生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每年过年自己都坐车来盛锡福买帽子,现在上了年纪走不动了,他就让儿子、孙子来陪他买。
“闺女,你可得给我改好了,我可是你们家的老顾客了,从一头黑发买到了现在这一头白发。”老人笑着说。
“师傅教的标准不能变”
盛秋华说,盛锡福帽子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通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以一顶皮帽来说,首先皮毛裁制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毛的长短粗细和倒向要一致,裁皮子的时候要用人字刀、月牙刀、梯子刀、弧形刀、鱼鳞刀5种刀配合,缝制时要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要缝对缝、十字平,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要求也都不一样。说起自己当年学做帽子的经历,盛秋华表示想想都觉得苦,“刚干的时候还是小姑娘,针线活哪里懂那么多,更不用说裁剪了,当学徒一天下来,手上几乎没有个好地方。”盛秋华说。
机械化制作的普及、竞争对手的不断出现让盛锡福的生意遭受极大冲击,在竞争中盛锡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过去我们就卖几个样式的帽子,可你看现在店里的帽子少说也有上百种,人家都在变,我们要是不求变的话肯定会遭到淘汰,不过再怎么变,师傅教过的制帽标准不能变。”盛秋华说,“衣不差寸,毛不差寸”,不偷工减料不投机取巧,这是当时师傅教的也是现在盛锡福帽店坚持的制帽标准。
新闻内存
盛锡福帽店创办于1911年。创办人刘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盛”取买卖兴盛之意,“锡”和“福”均取自刘锡三的大号和乳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和武汉等地设立20多家分店。(记者 王晓先 于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