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传统年货揭秘 糖瓜想鱼秀浓浓年味(组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4-01-27 06:56:53

青岛传统年货揭秘 糖瓜想鱼秀浓浓年味

    泊里镇·红席

    隆冬时节,可着自家土炕的尺寸去手艺人家里定做一领用秫秸(高粱秸秆)编制的崭新的红席,过年时铺在烧得热乎乎的炕上,这是不少青岛人特别是乡村百姓过年风俗的一部分。而这红席,最有名的出处,当属黄岛区泊里镇,泊里红席编织技艺甚至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近闻名的泊里红席是用红高粱和白高粱经去根、剔稍、捆坯子、破刮篾子、编隔子等20多道工序交叉编织而成的席子。”黄岛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陈知保向记者介绍,编一领席子需要十天半个月。

    别小看这“土生土长”的炕席,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生活穷困、身无长物,便用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高粱的秸秆(当地人称秫秸),劈成篾子,编成席子做炕、当被。据传,秫秸原本为白色,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顺着席子的纹理流淌,便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百姓为纪念孙膑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便按着孙膑的方法,取材地产的红高粱和白高粱秸秆,编织成席铺在炕上,并取名“红席”。此后,编织红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在泊里一带流传开来,并逐步扩散到其它地方,世代相袭,传承至今,孙膑也成为当地席匠心目中尊崇的祖师爷。

    如今,红席编织技艺仍流传在黄岛区(原胶南市)泊里镇、大场镇等多个乡镇的200多个村庄,其中以泊里镇的常河店、管家庄、张家庄、三合村最为集中。虽然新式的床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土炕,红席的需求量大为减少,但蕴涵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的红席,仍是不少人的心头好,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时总不忘订上一领新席子。

    泊里镇三合村的张学明是当地红席编织艺人中的翘楚,手快、活儿好,三年前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人。1月21日,记者走进张学明家,立刻被土炕上铺着的红席吸引,平整、密实、鲜艳、明亮,手感光滑。热乎乎的土炕配上鲜亮的红席,以及香喷喷的烤花生、地产优质绿茶,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已充满了浓郁的年味。

    张学明和妻子一般从每年10月份开始编席,一直干到腊月。“上个礼拜刚把去年的订单做完,不干了,准备过年。”他告诉记者,这个冬天夫妻俩共编了31领红席,都是主动找上门的客户,价格每平方米220-240元,比上年涨了20元,总收入3万多元。“白天晚上赶工,到后来不敢接单了,做不出来。”

    “以前红席都是铺炕上的,现在有人用地暖,找我做铺地的席子,还有要铺阳台上的。”张学明说,这是他以前没想到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