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青岛在不断开放中崛起——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打造品牌企业。如今的青岛,有着多个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它们大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引进来”中成长起来的。
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技术和设备,青岛电视机总厂决定引进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就此诞生了海尔与海信两大品牌。如今,它们已经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标签。
青岛30年来的开放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放之初,青岛市的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项目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起步,批准了20多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达到900万美元左右;此后,青岛逐渐转向以利用外资、出口创汇为主;再到积极推动“走出去”,逐步发展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
这期间,青岛的红利既来自于开放的政策,也来自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优势逐渐弱化,青岛人不断找到新的优势,释放出新的活力。
开放的成果让世人如此惊叹:青岛有两个世界名牌,68个中国名牌,75个中国驰名商标;外贸进出口从1988年的不足3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779亿美元,占整个山东的近1/3;到2013年,青岛的经济外向度达到59.7%,为这座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做出了贡献。
青岛的金融业也在这30年的后半段逐渐崛起。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白光昭告诉记者,目前全省的外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落户在青岛,近几年来,几乎每年新增贷款都超过 1000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占到前列。青岛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名牌企业,如海尔、海信、青啤等也在近年来成立了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记者 刘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