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主城区看不见高耸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该是多么的惬意。对于多年来饱受“工业围城”之扰的青岛而言,这样美好的愿景无疑值得去尝试。
由此,青岛近年来大动作频繁。散布主城区的110家老企业,被列入搬迁范围或已实施搬迁。远离主城区的各县区,成为老企业集聚升级的新土壤。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话说,“实现全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是青岛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是,对这场被称为“腾笼换鸟”的变革,外界有赞誉,也有质疑。是政府借搬迁之名卖地?是异地简单复制?是往农村转移污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青岛,看一看、问一问、算一算。
是否“土地财政”驱使?
全力扶持企业,提升城市功能
这个时节,走进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老厂区,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去年10月31日,这家有着66年历史的企业全面停产,开始搬离主城区。腾退出来的500亩土地,交付青岛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初步估算,500亩地一经拍卖,至少是35亿元。按照常理,这笔钱大部分要落进政府的腰包。要说政府“卖地生金”,似乎一点都不冤枉。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扣除必须上缴国家的税费,钱全部返还给我们,怎么开发由我们主导。”海晶化工总经理左志远替政府喊起了“冤”,“新厂区一二期投入35亿元,资金负担不算重,就是因为有这块地的收益托底。”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说,要抓好成本核定、土地出让、资金筹措、人员安置等关键环节,有序推进企业搬迁,特别是用好土地级差收益返还这一政策,让企业搬得快、搬得好。
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单体搬迁企业的原址土地按照规划用途拍卖后,除上缴国有土地收益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外,其余80%返还给搬迁企业,成片搬迁则以土地评估价的90%为标准返还。另外,地方收取的地铁建设基金、交通建设基金,对实施搬迁并能够实现升级改造、转型发展的企业,经审核后再奖励返还。
企业搬走了,税收减少了,卖地钱也拿不到,政府会心甘情愿?就说由原市北区和四方区合并的新市北区,这次搬迁涉及54家企业,占全市搬迁企业总数的60%,一年下来光税收就要减少2亿到3亿元。区委书记惠新安也明白,这几年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土地腾退并不带来直接收益,老企业搬迁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损失。”
不过,痛归痛,希望也在眼前。“笼”腾出来,可以养更多更漂亮的“鸟”。
利用原第四印染厂的老厂房,市北区植入新的发展要素,打造出化工橡胶行业的产学研示范基地。花园式的环境,引来158家橡胶行业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去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
国棉六厂、同步带厂、黄海橡胶等19家企业搬迁后,山东省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青岛北客站顺利竣工,带动形成1.9平方公里的交通商务区,已落户11家大型服务企业,预计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可达500亿元。
“不看眼前看长远,改善城区环境,培育新的业态,提升城市功能,就是我们最大的收益。”惠新安信心满满。
是否异地简单复制?
推动转型升级,再振企业活力
主城区环境改善了,污染排放会不会转移迁入地?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搬迁计划一出台,就引发不少质疑声。
“我们的干部职工以后也要在这里工作生活,要是把污染带过来,那不是害自己吗?”青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波说,“如果只搬迁,还像原来在老城区那样简单复制,就是不负责任,不如不搬。”
青钢新厂区的环保项目投入超过18.5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近12%。原有的400万吨产能,淘汰、消化250万吨落后产能,搬迁、转移状态良好的150万吨生产工艺装备,整合、改造工艺技术水平。做环评时,青钢专门邀请迁入地的干部群众代表参加,详细了解项目情况。
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主任陈勇坦言,实施搬迁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相对较高、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等问题。“搬迁就是引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市里出台了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和55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每个区域发展都要按规划来,否则就不给土地指标、不享受优惠政策。”
其实,搬迁这事,青钢已经筹备了8年。老厂区紧挨胶济铁路和重庆路,早就没了发展空间。物流就是个难题,铁矿石到了码头,得用汽车往厂里运。一年下来,光花在路上的钱就让人心直疼。
王海波算了算账,“先不说设备更新,同等产能下,光物流成本一年就减少5亿到6亿元,节能方面预计要减少成本9.6亿元。在产能不增加的情况下,年出口量将从现在的2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再看全市,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新址项目计划总投资550亿元,是搬迁前固定资产原值的2.3倍;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300亿元,较原来提高60%。初步测算,110户企业通过生产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搬迁后污水、固废和COD等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排放指标平均下降3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以上。
是否让农村做出牺牲?
带动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从青岛市区出发,经海底隧道,约两个小时车程,便到了黄岛区的泊里镇。
镇子不大,以前偏安一隅,少人问津。但眼下,这里却是青岛最热闹的大工地。因为地处董家口经济区的核心,小小的泊里镇一夜之间大项目云集。青岛港、青钢、海晶化工、双星等青岛原有的大企业,在这里济济一堂。
眼前的景象着实热闹,可当地干部群众有忧虑:这么多企业搬来,主城区倒是漂亮清净了,老百姓有什么好处?会不会是为了城市含金,让农村做出牺牲?
说起得失,镇委书记密德生列了一组数据,“以前几乎没什么工业基础的泊里镇,一年多时间就新引进总投资30多亿元的27个项目,实现到账外资1636万美元,同比增长45%。有了钱就能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
在老城区企业搬迁过程中,青岛市跳出主城区,建设“大青岛”,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引导企业、资金向县域地区布局。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2/3落户县域四市及原胶南市。通过给予资金扶持奖励,青岛市还引导老城区企业向省级开发区、工业经济功能区、产业集聚园区搬迁,形成集聚效应。
沉寂已久的县域经济,正因此迎来发展的春天。
原本散布在市区的企业,搬迁改造后产生集聚效应。南车集团的城阳动车小镇,软控股份的胶州装备产业园等,都已形成规模效应。青钢搬迁后,直接拉动董家口经济区工业产值增加300余亿元;双桃精细化工、青岛碱业等企业投产后,可增加当地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作为黄岛区区长,万建忠见证着董家口经济区每一天的变化。这个明清时期曾以“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盛景而名扬四海的小渔港,如今已成为青岛迈向深蓝的起航地。“虽然面积只有3个镇大小,但预计5年后,这里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一个县域的规模。”
据测算,已启动搬迁的100户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000亿元以上。110户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后,预计可使县域工业产值在全市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新增就业4.8万人。(徐锦庚 宋学春 卞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