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独家:2014中考详解 考生:考完物理我笑了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孙璐璐 | 责任编辑:郑言 2014-06-16 04:41:21 --字号:TT

    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

    学生:感觉答得挺好的,试题不是很难,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在平常学习中基本都练过,没有很怪很偏的题目,做起来比较顺手。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答完了,还检查了两遍。

    试题中实验题挺多的,有基本操作,还有综合探究,老师在复习中强调的重点都考到了。另外好多题目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如食品与人体健康,化学与环境保护、还有青岛世园会等内容,感觉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试题整体难度适宜,与考试说明很吻合,试题中选用的情景素材,涉及到初中化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很全面,有着明显回归教材和课堂的趋势。不仅避免了偏题怪题,也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避免了某些题目因为练过而会做,没练过就不会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在共同熟悉的内容情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试题体现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情景,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对日常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试题突出了实验科学探究,如蒸发操作的细节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得平时没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操作的价值。

    专家:2014年化学学科试题的基本特点是:基础性、能力性、探究性、创新性和教育价值。命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紧扣化学核心观念和主干知识,从整体上重视基础、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创新情境,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的真实水平。

    一、整体重视基础,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处于化学学科启蒙阶段的特点,试题全面增大了基础性知识的覆盖面。知识内容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覆盖了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下的19个二级主题的全部内容,全面考查了概念和原理、具体物质、化学用语、探究性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和基本计算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试题充分尊重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化学学科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着眼学生发展,突出了能力为重

    科学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四大基本能力,循着这条主线,以图象、表格、标签、模型等为载体,将知识点贯穿其中,试题在注重“双基”考查的基础上,全面关注“过程与方法”的体现、强调“能力”的呈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科学态度、观点、情感、方法、能力等目标渗透在试题的背景和内涵之中,注重联系实际,渗透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初步体现学科间的综合。全面考查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创新情境,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

    试题十分重视对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守恒观等)的考查。试题在素材的丰富、视角的筛选、设问技巧的加强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突出化学核心观念和主干知识。对化学教学有很强的引领作用。问题设置有层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怎样运用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单纯枯燥的解题过程变成兴致勃勃的探究过程。

    突出了实验科学探究,重视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本次考试的一大亮点。试题加强了对探究过程与探究思想的体现,避免了给科学探究的考查“贴标签”,试题加强了实验原理及方法、实验观察与设计、操作技能的考查,旨在加强实验教学,让更多的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与感悟。

    四、联系实际,体现”STS”的教育理念

    试题设计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试卷关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保持在全卷分值的10%,考查了元素和食物中的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化学材料和环境空气质量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等,并增加了青岛世园会等新情景素材,充分体现了“STS”的基本理念,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折射出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