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最近一些日子,每当退潮的时候,风河下游入海口处总会聚集着不少挖蛤人,他们或蹲着,或哈着腰,或直接坐在小板凳上,挖一种黑白相间、体型扁长的海鲜,小半天就能收获十几斤。当地人管这个叫“蚬母”,其实它的学名叫“砂海螂”,分布于黄海、渤海,夏季最肥,味道极其鲜美。
近百名市民挖海鲜
昨天中午,在滨海大道风河桥西侧的河道里,海水刚刚退去,露出了泥沙相间的河底,近百名挖蛤人涌向这里,他们以老年人和妇女居多,他们一手抓着铲子、铁锹、菜刀等工具,另一手提着篮子,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着,看到哪里有长方形的小孔,立刻用铲子挖下去二三十厘米,就能掏出一种平时不太常见的,沾满了泥巴的海鲜来。记者注意到,这种海鲜个头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厘米长,小的则只有一元硬币大小,贝壳黑白相间,还不时伸出舌头吐着水,身子也跟着轻轻地蠕动。
挖这种海鲜有技巧
家住王家石桥村的李大妈今年61岁,别看个头不高,但身板挺硬朗,挖起这种海鲜来得心应手,尽管双手沾满了泥巴,也是乐此不疲。记者发现,她每挖一段时间后,就用手里的铲子用力拍打一下前面的泥地。“我们管这种海鲜叫 ‘蚬母’。平时这东西潜在泥地上方,不容易被发现。我这样拍几下后,它们就钻到下面去了,呼吸时就会在泥地上形成小孔,这样认准了就好挖了。”李大妈告诉记者。
可以凉拌也可热炒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李大妈和老伴就挖了十几斤蚬母,两人来到有水的地方,将蚬母清洗出来,然后装到一个蛇皮袋子里。“这种海鲜的味道非常鲜美,比普通蛤蜊强多了。拿回家煮熟后,掏出肉来,可以打卤子,可以用葱或者黄瓜凉拌,还可以熬豆腐或者青菜,吃法很多。”李大妈告诉记者,她和老伴退休了,平时没什么事儿,几乎每天都来挖海鲜。
“不但可以收获美味,还能活动活动筋骨,比老蹲在家里可强多了。”李大妈告诉记者,她一般会将收获的蚬母分给亲戚和左邻右舍,让他们都尝尝,实在吃不了的,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斤至少能卖十元钱。
名叫砂海螂味道很鲜美
“咱当地人说的蚬母,学名其实叫‘砂海螂’,也称蚍蛤,是一种味道很鲜美的海鲜,特别是可以伸缩的水管部非常可口,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站李站长告诉记者,砂海螂穴居生活,深度可达30—50厘米,主要食物为硅藻类。“风河下游生物种类繁多,给砂海螂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这里的砂海螂比较多。”李站长告诉记者,夏季是砂海螂最肥美的季节,因此也是收获它的好时候。
(记者 赵玉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