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母港花落青岛 可水下摄影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王娉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4-07-31 13:41:07 --字号:TT

    

昨日,中国考古01船停靠在中苑码头。(傅学军 摄)

    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将来青讨论“中国考古01”首航项目,我市将向国家文物局积极申报相关海域的水下文物考古项目。

    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沉睡着多少丰厚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个答案的探寻,也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梦想的发端。“如今,我们拥有了自主研发制造的专业水下考古船,我们就离这个梦想更近一步了!”昨日,记者见到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被誉为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的邱玉胜,他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激动。

    这份激动不仅仅是因为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选择了青岛作为停泊母港,更因为在它诞生的过程中,“青岛”所付出的努力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背景

    水下考古以前全靠租船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建立了专门机构和相关专业。但在水下考古工作中一直没有专用船舶,基本以租用渔船和借用其他单位船舶为主。

    邱玉胜说,以前每次出海,遇到风浪,渔船晃得特别厉害,他和队员们在船上就很担心。他至今仍记得,1998年探寻西沙文化遗址时,他们十几个人住在一条船上,遇到下雨时舱里舱外汪洋一片……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专业的随船设备,以前考古人员是从渔船上直接跳入水中,从水下打捞上来的文物也只能暂时堆放在船舱里,无法保障考古队员和文物的安全性。

    在邱玉胜看来,青岛有着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在青岛7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曾有过频繁的渔猎、航行和海上贸易,琅琊港、板桥镇、金口等都曾是北方重要的港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线起航点,青岛海域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而在近代,特别是一战时期,众多重要历史事件也为青岛留下了沉没的战舰等战争遗迹……

    据了解,两年前,我市就在近海海域展开了以一战时期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号沉船遗址为目标的下潜考古工作,探索到了相关线索6处。但受制于有限的科考条件,一直未能展开进一步调查。

    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与市政府签署协议,双方共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而随着“中国考古01”入驻母港,因陋就简的水下考古将发生质的飞跃。

    探访

    “考古01”探测设备世界领先

    ●设有折臂吊架 可提取水下文物 ●可水下摄影 同时配有水下铅笔 ●20多名考古人员可一起登船

    据了解,“中国考古01”除了一侧船舷悬挂着的工作艇和救生艇,还有两个特殊的舱——空气隔离舱和减压舱。由于深海中的文物与空气隔绝,空气隔离舱可以更好地存放它们。减压舱则让考古队员从容地下水、出水,帮助潜水的考古人员缓解水下压力造成的血压舒张。

    船头设有折臂吊架和A型吊架,可以提取体积较大较重的文物,折臂还可以伸出船外,以避免文物与船体碰撞。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多波束声呐、磁力仪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在青岛装配的水下考古仪器设备中,除了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外,还包括水下写字用的特殊铅笔,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书写且不会掉色。

    驾驶舱具有360度的开阔视野,且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船舱内,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维修间、船长室、科学家工作室等一应俱全。据邱玉胜介绍,“中国考古01”有30多个舱位,遇到较大的水下考古项目,20多名考古人员可一起登船。

    据市文物局透露,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将来青讨论“中国考古01”的首航项目,我市也将向国家文物局积极申报相关海域的水下文物考古项目,以期尽快使“中国考古01”投入使用。

    另据了解,“中国考古01”不仅担负着水下考古的科研任务,还具有宣传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因此在适当的时期如文化遗产日、海洋日期间,将会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参观了解水下考古工作的情况。

    探究

    “考古01”母港为何花落青岛

    “中国考古01”填补了我国长期没有水下考古专业船舶的空白,实现了几代水下考古人的梦想,缩短了我国与国际水下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距离。而且,它不仅承担着水下考古科研任务,还担负着宣示领海主权、维修水下文物安全的神圣使命。

    对于青岛来说,作为“中国考古01”的母港,也是我市发展蓝色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市文物局局长郑安新表示,“我市此前有海洋生物研究、海洋地质研究等相关方面的科考船30多艘,但唯独在水下文化遗产科研船这一方面存在空白,现在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选定青岛作为母港,让我们在‘走向深蓝’的过程中更增强了信心。”

    据了解,早在2010年,市文物局就在全国率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建造水下考古船的设想,并主动承担了“造船可研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之后,在“中国考古01”的设计、论证和建造过程中,青岛的文物工作者参与其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水下考古专家,邱玉胜多次去“中国考古01”建造现场,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专业技能配备要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例如,船内的出水文物修复室、考古文物储蓄平台、摆放平台等设置,都吸纳了我市文物专家的意见。

    2011年,国家海洋局就和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共同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协议,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在建造过程中,北海分局就委派在驾驶海洋科研调查船方面经验丰富的船长和轮机长到船厂熟悉船体,协调建造工作。(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娉)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