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网友回忆首次上网 装个浏览器得用6张软盘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 责任编辑:海风 2014-08-03 09:20:24 --字号:TT

    开篇语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1996年7月份,岛城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从此,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作为上网设备首次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最多的网民,最大的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显示着一个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如今,岛城互联网发展迎来了自己的18岁“成人礼”。

    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顾过去,总会有一种沧桑感。从今天起,早报特别推出《联网十八年》系列报道,追忆往昔,梳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诉说着那些已然消散的网人网事。未来,互联网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答案,在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和每一个网民手中。

    “猫叫”时代 那些首次触“网”的记忆

    “嘀、嘀、吱吱……”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网民,大家都不会忘记“猫叫”,更不会忘记那时只有比蜗牛还慢的网络速度。“猫”Modem,在拨号上网的时候,会发出拨号音,这是最早人们上网的必备工具。

    你还能记得最早的拨号上网吗?你知道最早的上网用户主要是哪些人吗?青岛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面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吗?自1996年7月份,岛城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后,从电话线到光纤,岛城互联网如今走过了18个年头。早报记者通过连日来的采访,探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为让项目落地多次进京

    1995年初,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管理的互联网Chinanet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一家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于5月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由此,互联网服务首次开始商业应用,民间的拨号BBS同时兴起。当时在BBS上,要用“调制解调器+电话线”实现联网,快速收信,然后迅速挂掉,让别的网友拨进去,因为线路有限,而且很多用户得拨长途。那时,雷军在北京架了西点,求伯君在珠海架了西线,马化腾架了自己的软件站台……专业人员在网上交流着各种技术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渴望在网上沟通和展现自我,逐渐地,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也开始应运而生。

    日前,在东海西路联通大厦的一间会议室,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IDC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姜跃洁搜索着电脑里保存的文档资料,回溯梳理岛城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在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前,青岛的数据业务就有了一定发展,1992年,岛城推出了面向企业的计算机专网,当时的电子邮箱系统是基于X400的,可以在专网内互发邮件,这在全国也是比较领先的。”时任青岛市邮电局数据分局技术管理的姜跃洁说,当得知北京、上海开通了中国公用互联网接入服务后,单位领导立即考虑这个项目如何尽快落到青岛,并多次进京联系。 “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经贸比较发达,许多外资公司及船舶运输公司都有相关需求,业务拓展应该不成问题。”

    突击一个月培训如何上网

    作为岛城首批“尝鲜”互联网的人,原青岛市邮电局数据分局机房工作人员杨修文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仍特别兴奋。1995年10月份,在邮电部的统一调度安排下,杨修文和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机房工作人员汇集到北京邮电大学校内一处实验室,学习如何连接及使用互联网。“邮电部的老师来上课,我们在那突击学习了1个月,学协议、学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实际操作。”杨修文说。

    回到青岛以后,杨修文和同事们在山东路13号邮电大厦7楼的机房内,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通才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要先拨 “010”,把电话拨到北京节点上,然后通过北京的服务器连接上Internet互联网。

    三四个同事围坐在一起,杨修文让英语最好的同事坐在电脑前主拨。“等连上互联网以后,大家都很兴奋,但当时几乎没有中文网站,也没有搜索引擎,大家就上网看看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那时他们已经在网上有了电子版,能看到国外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就非常兴奋了。”杨修文说。

    全省最早开通互联网服务

    时间转眼到了1996年7月份,青岛正式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也是山东省最早开通互联网服务的。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家庭用户只要有电脑、调制解调器、电话线,就可以上互联网“冲浪”。岛城用户只要通过调制解调器拨打本地号码“5831094”就可以登录互联网。

    “‘5831094’可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接入服务模拟拨号,属于青岛自己上的项目。”43岁的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产品创新中心总经理史伟翔向记者介绍,只要用户拥有一台个人电脑、一个外置的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再向本地ISP供应商申请自己的账号,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然后通过拨打ISP的接入号连接到互联网上。

    对于网络最初在中国的应用,现年64岁的青岛中加软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兆勤感触深刻,3800块钱装一根电话线,同时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注册,经过这样的奔波,结果也只能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样的高科技似乎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够享受的。

    “由于初期办理拨号上互联网的人数非常少,全市只有一个指定的营业厅才能办理,在安徽路5号,也就是现在的青岛邮电博物馆,有个数据通信演示厅专门演示如何上网,当时的市领导都前来参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姜跃洁说,当年,不仅要和现在一样给用户装“猫”,还要给用户预装软件。装一个浏览器软件,就要连续往软驱中插6张3.5寸的软盘,而且当时的用户对电脑也不了解,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如何拨号上网。”

    全国各地互通财经信息

    今年55岁的青岛瀚海网络总经理郝军是岛城最早接触网络为数不多的人员之一,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江苏路上设立了联合信息网青岛网络中心。“调制解调器能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翻译成可沿普通电话线传送的模拟信号,并译成计算机可懂的语言,这一简单过程完成了两台计算机间的通信。”调制解调器英文缩写为Modem,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猫”,于是郝军便有了“青岛老猫”的绰号。

    “那时的网络速度很慢,还是单线联系的,上传与下载是分开的,由于平常时间速度太慢,我们就每天晚上12点到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信息网上读取数据,根据各个企业的需求下载国内各地的财经新闻,钢材报价等信息,同时青岛也上传本地的信息供其它地区的人员下载,做到信息互通有无,这也是互联网最原始的雏形。”郝军说。

    1992年,看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郝军瞒着父母放弃了国有企业“铁饭碗”的工作,“下海”在章丘路上开设了岛城最早的调制解调器专卖店。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一家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尽管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相差无几,但拥有国际专线的事实仍让首次“触网”的人们欣喜异常。

    “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洛杉矶,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计算中心。争取到这个专线太不容易了,足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郝军说,1个月后,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根服务器也“搬”回了中国,结束了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

    “龟速”时代上网受限

    当年的设备只允许32个用户同时上网 多了就会拨不上去

    “现在你们可能都没法想象,当年的设备只允许32个用户同时上网,多了就会有人被挤下去或拨不上来。”姜跃洁比划出当年Modem池机架的形状。那是由两个机架组成的,一个19英寸宽的机架上装有16个调制解调器,总共只允许32个人同时拨上来。为了局端的可靠性,用的直流电。用户家里使用的则是“贺式猫”。“用户先拨到我们这32个Modem池这,然后再由我们拨到北京,通过Chinanet青岛节点连接到北京节点,再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姜跃洁说,由于当时的上网费还是比较贵的,除了市话费外还要另外交上网费,如果在线时间超过1个小时,就要花费超过100元,而现在宽带全年包年才只要900元。因此大家上网时间都非常短,有人甚至拨上网多打开几个网页,然后赶紧下线,脱机浏览结束后再重新拨号上网。

    回忆起最初与国外公司发电子邮件的感受,朱兆勤描述说:“当时的速度非常慢,屏幕上的字是一个一个地跳出来。而且那时只能收发邮件。”

    首批上网用户主要是两类人

    当年,杨修文有一个记事本专门记录了最早来申请办理拨号上网的用户,上面有住址、联系电话,其中就有全市办理第一人,可是随着时光流转,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记事本已经不知所踪。“由于当时很少用电脑来记录资料,因此现在想查岛城办理拨号上网第一人已经不太现实。”杨修文说,但他们此前做过调查,首批办理拨号上网的用户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和国外交流非常多的外贸企业、船舶公司、外资企业,需要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另一类就是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杨修文还清楚地记得,曾和技术人员专门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院士家中去安装拨号上网设备,并教他如何上网。根据姜跃洁查阅到的统计数据,到了1997年年底,岛城拨号上网的用户总数为1000户,收入超过280万元。

    上教育网先上美国服务器

    “当时拨号上网本身就很慢,但如果想访问带有.edu后缀的网站,就会更加慢,几乎让你都没有耐心等下去。”姜跃洁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属不同的骨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由于当时两个骨干网分属教育部和邮电部管理,没有在国内互联,它们分别与美国的服务器相连,因此从公用网拨号上教育网,就需要先到美国服务器转一圈,然后才能到达对方的网络。”

    除了浏览新闻、收发邮件、查阅资料,对年轻人来说,互联网将整个世界都联系了起来。“我记得好多年轻人当时特别喜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互联网聊天,当时还是在DOS系统下,需要用英文输入,当然如果碰巧和你聊天的是中国人,那用拼音对方也能看得懂。”姜跃洁说。

    从电话拨号上网到光纤

    姜跃洁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也越来越成熟,1996年7月青岛率先推出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接入服务,1997年8月以后,全省开始逐步普及互联网接入服务。“这时候,才有了很多网友熟知的163拨号上网,到了1998年12月份,又推出了资费更为便宜的169拨号服务。拨号上网也成为老百姓上世纪90年代末,使用最为普便的一种上网方式,也是最初的窄带上网方式。”姜跃洁说。

    “上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个时候,出差的人们常常会问宾馆能否拨号上网,然后问拨什么号,之后以缓慢的速度发送邮件或‘畅游’网络。”史伟翔说,在上因特网漫游之前,还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装备”是否符合上网需要的最基本条件。ISDN一线通曾因可以边上网边打电话流行了一段时间。

    “从拨号时代到目前广泛使用的AD-SL,再到光纤,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史伟翔说,1998年的上网收入就超过国际电话的收入,2002年宽带收入就已超过了国内电话的收入。到2008年,岛城宽带用户已过百万,得到了井喷式发展。目前,岛城宽带用户已达到150多万,接近饱和。“从我们单位的名称也能看出时代的变化,电报分局、数据分局、公众信息分局、信息产业公司、宽带业务发展中心,信息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就到来了。”杨修文说。

    调制解调器发展十几代

    从24.4K的外置猫、到56K的内置猫,再从可以插在小灵通上移动上网的“小灵猫”、到现在的ADSL猫、光猫、电力猫,郝军自己收藏了10多款不同时代应用的调制解调器。“这些都是互联网发展历史的见证。”郝军说,现在的人们工作与生活严重依赖于互联网,一旦断网什么都干不了,他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客户,家里的调制解调器或是路由器坏了,根本等不及返厂修复,直接再买一台设备先把网恢复,然后等修回来作为备用设备。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