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黄岛王台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留下许多古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消失了。该镇居民李德全从年轻时就喜欢研究王台文化,他耗时3年多绘出一张地图,将该镇44处古迹的位置和名称进行了确定。随后,王台镇一家传媒公司又将这张地图做成电子版发到网上,引起众多市民关注。“我就是想把这些古迹的信息传承下去,让年轻人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们。”李德全昨天告诉记者。
目的>>>
为了传承王台古文化
李德全今年76岁,腿部残疾,在王台镇驻地开了一家修车铺,他还有个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爱好:研究古文化和收集相关资料。记者昨天来到他的修车铺,说明来意,他赶紧进屋找出珍藏的手绘地图。记者注意到,这张地图半米见方,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局部已经泛黄,从图上看,一条条街道两旁,整齐地布满了44处当铺、庙宇、牌坊等古迹,分别用铅笔、蓝色钢笔和红色笔绘制而成。
“别看这幅地图看起来挺简单,但我用了3年多才将它完成。”李德全说,这些古迹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其中的绝大多数目前都已经不存在了,甚至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这些古迹曾经是王台古镇繁华的见证,如果不把它们记录下来,会逐渐被人淡忘,今后镇上的年轻人就更不知道它们是咋回事了。”李德全说,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就筹划着画一张王台古迹地图。
执着>>>
骑着车四处转悠请教
“因为我打小就喜欢到处玩儿,其中有几处古迹我比较熟悉,但大部分位置和信息以及准确的名称都不好确定,这个就需要到附近去请教别人。”李德全说,他腿部有残疾,行走不便,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专门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没事就骑着四处转悠,走访当地有文化的老人,搜集跟古迹有关的信息。
“我记忆中的教堂宏伟壮观,但一直不确定它具体建于什么朝代,是由谁兴建的。”李德全说,后来他听说王台东村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对教堂的情况很了解,他就去拜访,结果得知这位老人搬到他儿子家去了。
“我坐公交车到了他儿子家才知道,老人因为治病方便,已搬到李沧区他女儿家暂住。”李德全说,刚开始他寻思着给老人打个电话了解下情况,但老人耳背得很,电话里根本说不清楚。“那时去青岛还没有直达公交车,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车站,乘坐客车赶到李沧,最后见到了老人,弄明白了跟教堂有关的信息。”李德全说,等他回到家时,已经累得不行了,好几天没能工作。
接力>>>
传媒公司网络上推广
今年夏天,李德全完成了王台古迹地图的手稿。“算起来,这些年我为了它至少得跑了两千里路。”李德全说,地图完成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批量生产,分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台的历史。如何让地图内容迅速扩散呢?就在李德全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田高明找到他,表示愿意出一份力。“我也是王台人,平时也很喜欢研究王台的历史,我觉得这张地图一目了然,对传承王台文化确实有很大作用。”田高明说,随后,他专门将李德全的地图手稿制成了电子版,然后让公司员工负责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台古文化。
“王台中心街有个菜市场叫‘东门’,‘家里来客人了,东门买菜去’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来历,我们就配合着地图进行了介绍。”该传媒公司员工韩振说,明末清初时,在菜市场那个位置有一个叫“靖海门”的老城门,是王台古镇的东门,人们主要从那里出入王台。后来这座城门虽然没有了,但当时的人们为了纪念那段历史,一直管那里叫‘东门’,直到现在。
【探访】
44处古迹剩下的不多
记者了解到,地图中的44处古迹,目前部分保留下来的仅剩当铺、准提庵、大士庵等几处。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位于王台东村的大士庵,一座高大的古代青屋立即映入记者眼帘。这栋房屋长12米,高8米,宽7米多,所有立柱都是一整根粗大的圆木,在屋檐上还刻着“佛”“寿”等篆字,整栋房子使用卯榫结构。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肖志礼介绍,他们已在这个院落里住了24年,“24年前,村里让我们在这里盖房,当时建筑工人建议我们把这个古宅子拆掉,但我们听人说这处古宅已经有几百岁了,觉得拆了可惜,就决定把正房向南挪了10米,把这处古宅保存了下来。”肖志礼告诉记者,现在外面有一根柱子受腐蚀严重,他在柱子下面垫上了砖头和石头;另外,为防止房子倒塌,他还在西侧架上了一根粗树干。“这些砖头和石头一旦拿开,估计大士庵就会坍塌。”肖志礼说。
【王台镇】
王台镇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境内置柜县,唐贞观年间立镇,迄今1300余年,明清、民国时期也为镇治,商业繁荣,亭台楼榭,寺庙店铺林立。王台镇位于黄岛新区西北部,西部北部与胶州市洋河镇接壤,东部与红石崖街道相接,南部与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相接。同三高速公路贯穿其中。王台镇企业生产的梳棉机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3/4,喷水织机占全国销售总量的1/2,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惟一一家“中国纺织机械产业名镇”荣誉称号。(记者 赵玉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