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一浴、三浴、六浴、石老人海水浴场得知,近期每天都有游客被蜇伤。专家提醒,目前岛城浴场海蜇已经进入高发期,广大浴场提醒市民和游客注意防范。半个月以后,海蜇就会因为气温降低而逐渐减少。
游泳老手新手频“中招”
连日来,岛城气温较高,市区几大海水浴场成为市民和游客必选的纳凉场所。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海水浴场得知,不管是游泳高手还是新手,不少人下海游泳后都遭遇到海蜇的侵扰。
前天下午4时许,记者在一浴卫生室看到,一名在附近上班的市民小李匆匆赶来,声称自己刚才下海游泳时被海蜇蜇了一下,前胸有一些红色斑点,值班的鲍大夫赶紧拿出配置的药水给他涂上。“我经常来游泳,今年这是第一次被海蜇给蜇了。”药水涂上去有些痛,小李嘴角抽了一口气说。不到5分钟,一名外地来的游客领着女儿也赶到卫生室,孩子在海边游玩时脚踝处也被海蜇蜇伤了,5分钟后,一名小男孩在爸爸的带领下也来接受治疗。
在石老人海水浴场的急救中心里,记者见到了已经配置好的好几大桶明矾水,值班大夫刘同利说,今年浴场被海蜇蜇伤的游客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尤其是到了周末数量更多。“一旦被海蜇蜇了,游客要赶紧救治,前一阵子有一名郊区的游客自带了烧碱,下海被大面积蜇伤后,自己用烧碱涂抹了全身,结果并不起作用,最后还得用明矾水来搓洗。”刘同利说,为了及时救治游客,救护中心今年准备了100斤明矾,现在已经用掉了10多斤了。记者从石老人海水浴场、三浴、六浴了解到,从今年7月底以来,几大浴场都出现了海蜇蜇人情况。
在青大附院东院区皮肤科,记者见到了王顺义教授,他正忙着给病号看病。聊起海蜇蜇人这个话题,从医40年的王教授说,今年7月底以来他们皮肤科已经收治了100多名患者了,这个数字是往年的三四倍。“一般是下午到晚上接诊的多,外地游客占到了七成多。”当天,一名11岁的河南小女孩在石老人海水浴场游泳时被海蜇蜇伤,四肢、腰部出现大面积的条状红斑,女孩同时出现了头痛、胸闷等症状,送到医院后,王教授随后安排她打点滴来缓解症状。昨天从中午开始,王教授就不断接诊,一直忙到了晚上8点多,共接诊了23名被海蜇蜇伤的病号。
各浴场均有沙海蜇分布
昨天,记者就此事咨询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生物室的张芳博士,她告诉记者,所里每年都要对东海、黄海水母的数量进行监测,根据8月初的外海监测发现,相对于前年,今年东海、黄海的水母分布范围并不大。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世界上海蜇有数千种,中国有400种,其中青岛近海常见的海蜇有海月水母,个头小,成熟直径在20厘米,此前,青岛发电厂冷却水管道就曾经被海月水母堵塞过。其次是沙海蜇,个头比较大,最大能长到直径2米多,三四百斤重,青岛直径1米多比较常见。第三种是海蜇,俗称面蜇,直径30到40厘米;第四种是霞水母。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毒性较大,伤人主要是这两者。
记者从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了解到,近来,海蜇捕捞量大增,每天有23万斤海蜇上市,其中大部分是沙海蜇,沙海蜇做出来的海蜇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品尝。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8月11日的水母情况通报显示,8月6、7日,北海分局对青岛沿岸海域有害水母分布及海水浴场水母伤人状况做了应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青岛沿岸海域有害水母沙海蜇的分布数量较高,分布密度在(1-55)个/平方公顷,个体较大,伞径在0.5米到1.1米之间。此外,有害白色霞水母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青岛沿岸海水浴场内均有沙海蜇分布。北海分局建议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水母防范,加密拦截网,及时打捞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及邻近海域有毒水母。
每天派船到外海捞海蜇
为了及时消除海蜇对下海游客的危害,各大海水浴场纷纷雇船下海捞海蜇。石老人海水浴场管理处主任刘海鹏说,他们从7月底就在浴场外海捞海蜇,每天都能捞300多斤海蜇。
“今年青岛雨水比较勤,再加上夏天气温也比较高,近海的海蜇长得比较快,而且个头比较大。”有24年从业经历的六浴场长韩培金分析说,7月底他们捞取的海蜇只有20多斤重,到了8月份增加到了七八十斤重,前一阵子他们浴场还捞了一只直径1.8米,重达300斤的 “海蜇王”,6个小伙子都抬不动。一浴救护队长宗志忠告诉记者,他们也安排了船只在浴场外海捕捞海蜇,以前他们曾经打捞上来400斤重的海蜇,现在打捞上来的大多是100斤重的海蜇。一浴、三浴、六浴加上石老人海水浴场一天下来要打捞五六百斤海蜇。
张芳博士说,这只重达300斤的海蜇算是个头比较大了,海蜇生长周期是一年,其中爆发期集中在7月底到9月初,一只海蜇从5月份短短10到20厘米可以迅速地长到直径1米多大,但是过了9月初,气温降低,海蜇就会逐渐死掉。
成功研发治蜇伤药
记者在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见到了一个容量为100毫升的棕色瓶子,瓶子标签上写着水母蜇伤治疗剂(试用品)。研发中心副主任李鹏程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是海洋所研发6年的治疗水母蜇伤药物,期间药方先后5次修改完善,目前已经研发成功,“为了使更多的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受益,希望能有青岛企业和我们携手来合作,早日大批量生产这种新型、高效、广谱的水母蜇伤治疗药物。”李鹏程研究员说,“这种药物是从虾蟹壳等海洋生物中提取了活性成分,已经有1000多名市民和游客接受蜇伤免费治疗,九成多患者明显有效果。”
为了更好地防范海蜇蜇伤,目前,李鹏程研究组正在主持一个防蜇伤活性药膏研究课题,市南区科技局已经给予专门立项资助。李鹏程研究员介绍,课题组要研制一种可以涂抹在皮肤上的药膏,以此来阻断海蜇毒素的扩散。该药膏有望在明年研制成功,这将是世界上首款防海蜇蜇伤的药膏。
海蜇碎块仍有毒,别碰
一旦被蜇别用淡水冲洗 也别用沙子搓洗
李鹏程研究员说,海蜇的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胞可刺入皮肤,引起刺胞皮炎,严重者可致死亡。他们做过测试,海蜇断掉的触手在海水中一两天之内仍有毒性,因此,游客见到海滩上有海蜇碎块不要去触碰。
雨后蜇伤情况增多
张芳博士说,海蜇移动缓慢,主要跟随海水流动,并不会主动攻击人,一些游客被蜇伤是游泳时意外接触海蜇触手,还有人在沙滩上被冲过防鲨网的海蜇碎块上的触手蜇伤。除此之外,一般雨后蜇伤情况增多,这是因为暴风雨时水母触手上的刺丝囊被水浪冲落到水中,人们接触到刺丝囊后,同样可以触发刺丝囊的触发器,导致蜇伤。海蜇的触手很长,引起的皮疹多呈线状、条带状、鞭痕状、缠绕状或者锯齿状,数条至数十条不等。要是全身多处被刺蜇,会出现倦怠、肌肉痛及不安的感觉,还可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口渴、冷汗及不眠等。对毒素敏感者,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和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头晕恶心立即就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市民游泳时穿的连体泳衣能够防范海蜇的侵扰。但是对于不愿意穿这种连体泳衣的市民和游客,在被海蜇蜇伤后怎么办呢?记者请专家们给大家支了几招。首先千万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市民可尽快用明矾水冲洗患处,千万不要用沙子搓洗,以免造成皮肤磨损,导致毒素加快扩散。要是前胸后背等有大面积蜇伤的,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肌肉痛等情况,要在半个小时内到医院救治。王顺义教授说,在送往医院途中,可以吃片息斯敏或者扑尔敏。治疗期间,患者不能吃辛辣、海鲜等食物。(本版撰稿 记者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