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天,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及“中国考古01号”工作船首航仪式在青岛举行。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代表,沿海和部分内水水域的各有关省(区、市)文物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代表,以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代表、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的负责同志1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后,记者跟随代表们参加了“中国考古01号”首航出发仪式,揭开这艘造价6000万元的考古工作船的神秘面纱。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其首航并投入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电力推进 动力优势明显
“呜——”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昨天下午3时“中国考古01号”从团岛中苑码头出发,开启了首次航行。记者看到,驾驶舱具有360度的开阔视野,且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船舱内,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餐厅、会议室、维修间、科学家工作室等一应俱全,人员住舱内设有电视、网络等娱乐设施,卫生间配备淋浴喷头和真空抽水马桶。据船长陈维坤介绍,“中国考古01”有30个舱位,除了12名船员,还可以搭载18名考古人员一起登船。
考古船的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总设计师李水才介绍,“中国考古01”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总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满载吃水深度2.883米,满载排水量980吨,航速12节(注:约每小时21公里),续航力1000海里,自持力30昼夜,核定载员30人,主要工作海域为中国近海与西沙海域。
李水才透露,这艘考古工作船是为满足水下考古作业而设计建造,主甲板面积比同规格船只都要大,除了一侧船舷悬挂的工作艇和救生艇,还配备了许多专供考古工作需要的设备,“比如考古仪器设备间、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甲板减压舱、A字架、可以伸出船体外的折臂吊、液压折叠潜水梯等,可以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特定日期的展示宣传工作等任务。以文物保护实验室为例,它可以实现温度、湿度的任意控制,文物脱盐处理等专业功能。”在水下考古仪器设备中,除了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外,还配备有包括水下写字用的特殊铅笔,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书写且不会掉色。
“全电力推进动力优势明显,可以实现控制自动化,能量损耗小、效率高,节能。搭载的物探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各种声纳探测、磁力仪等;它还有抗风浪的特性,能减少风浪中船舶的横摇,增加安全性。”李水才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