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首艘水下考古船青岛起航 海底珍宝将重见天日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 责任编辑:龙喵 2014-09-05 06:35:41 --字号:TT

首艘水下考古船起航 海底珍宝将重见天日

首艘水下考古船起航 海底珍宝将重见天日

    核心提示

    昨天,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及“中国考古01号”工作船首航仪式在青岛举行。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代表,沿海和部分内水水域的各有关省(区、市)文物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代表,以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代表、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的负责同志1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后,记者跟随代表们参加了“中国考古01号”首航出发仪式,揭开这艘造价6000万元的考古工作船的神秘面纱。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其首航并投入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电力推进 动力优势明显

    “呜——”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昨天下午3时“中国考古01号”从团岛中苑码头出发,开启了首次航行。记者看到,驾驶舱具有360度的开阔视野,且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船舱内,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餐厅、会议室、维修间、科学家工作室等一应俱全,人员住舱内设有电视、网络等娱乐设施,卫生间配备淋浴喷头和真空抽水马桶。据船长陈维坤介绍,“中国考古01”有30个舱位,除了12名船员,还可以搭载18名考古人员一起登船。

    考古船的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总设计师李水才介绍,“中国考古01”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总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满载吃水深度2.883米,满载排水量980吨,航速12节(注:约每小时21公里),续航力1000海里,自持力30昼夜,核定载员30人,主要工作海域为中国近海与西沙海域。

  李水才透露,这艘考古工作船是为满足水下考古作业而设计建造,主甲板面积比同规格船只都要大,除了一侧船舷悬挂的工作艇和救生艇,还配备了许多专供考古工作需要的设备,“比如考古仪器设备间、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甲板减压舱、A字架、可以伸出船体外的折臂吊、液压折叠潜水梯等,可以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特定日期的展示宣传工作等任务。以文物保护实验室为例,它可以实现温度、湿度的任意控制,文物脱盐处理等专业功能。”在水下考古仪器设备中,除了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外,还配备有包括水下写字用的特殊铅笔,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书写且不会掉色。

  “全电力推进动力优势明显,可以实现控制自动化,能量损耗小、效率高,节能。搭载的物探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各种声纳探测、磁力仪等;它还有抗风浪的特性,能减少风浪中船舶的横摇,增加安全性。”李水才总结说。

首艘水下考古船起航 海底珍宝将重见天日

首艘水下考古船起航 海底珍宝将重见天日

  条件得天独厚 引来考古船

  “中国考古01号”的诞生,一改我国长期没有水下考古专业船舶、20多年来长期租用渔船考古的尴尬,实现了几代水下考古人的梦想,缩短了我国与国际水下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距离。令每一个青岛考古人骄傲的是,“中国考古01号”将以青岛为停泊母港,这无疑为我市发展蓝色经济又增加坚实的一环。

  首艘考古工作船安家青岛的原因是什么呢?据青岛市文物局局长郑安新介绍,早在2010年,市文物局就在全国率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建造水下考古船的设想,并主动承担了“造船可研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之后,在“中国考古01号”的设计、论证和建造过程中,青岛的文物工作者参与其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水下考古专家的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邱玉胜多次去 “中国考古01号”建造现场,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专业技能配备要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例如,船内的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文物储蓄平台、摆放平台等设置,都吸纳了我市文物专家的意见。

  2011年,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共同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协议,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在建造过程中,北海分局委派在驾驶海洋科研调查船方面经验丰富的船长和轮机长到船厂熟悉船体,协调建造工作。此外,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总共六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中,青岛文物部门参与了三期,包括第一期的理论培训和实习培训,第四期的实习培训,第六期在烟台的实习培训青岛也有参与。“从水下考古人员方面来说,青岛有4名可以从事专业水下考古的人员,比多数沿海城市都多。”邱玉胜说。

  “青岛的条件得天独厚,是著名的海洋城市,基础设施也很好,可以说很多条件促成了这个结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

  明年有望寻找岛城海域宝贝

  “中国考古01”首航目的地为辽宁省丹东港,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预计将在本月中旬会有成果。

  “那里有一艘沉船,现在港区有建设项目,我们要去摸清这艘沉船的性质,主要进行调查、勘探工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与装备部主任宋建忠告诉记者,结束丹东的考察后,“中国考古01”还将赴天津、河北进行考古勘察工作。

  “‘中国考古01’今年的工作已经排好,我们正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希望将一战沉船遗址的调查工作列入明年国家的考古工作计划。”邱玉胜告诉记者,或许明年,“中国考古01”将在青岛海域实现考古作业,让青岛水下的文化遗存有机会重见天日。(记者 许城贵 韩星)

  延伸阅读

  青岛水下藏着不少宝

  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选择了青岛作为停泊母港,那青岛近海海域沉睡着多少丰厚的文化遗产呢?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有着“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之称的邱玉胜告诉记者,青岛乃至山东半岛,从古至今都是海洋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应该说青岛沿海海域保留了不少文化遗存,包括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时期,最有特点的当属近代水下文化遗产。经过近几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我们发现近代特别是一战时期的军事沉船遗址是青岛水下文化遗存的亮点,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邱玉胜表示,这一调查结果入选了国家重大考古发现,“包括伊丽莎白皇后号沉船在内的一战时期沉船遗址,青岛沿海、胶州湾以及外海,现在我们已经有五六处线索。”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