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从全家分吃一块到千元月饼 青岛人的月饼记忆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 责任编辑:海风 2014-09-06 08:44:44 --字号:TT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

    节即将来到,月饼作为合家

    团圆欢聚的象征,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西湖游览志余》中曾写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由此可见,月饼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其诞生的初衷就是作为一种美好祝福而相互赠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感觉月饼越来越“变味儿”了,在不同的年代,月饼作为中秋节礼品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和含义,或许从三代人的中秋送月饼经历,可以折射出月饼从唱独角戏到演主角,到配角,到再回归的过程。

    全家人分一块月饼吃的是感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月饼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即使在中秋节的餐桌上也是分量十足的“奢侈品”。当时月饼所承载的意义最为原始,就是一种分享团圆的美食。如果作为礼品,也是极其珍贵、充满祝福的中秋礼。

    生活拮据月饼限购

    “八月十五是个大节,家家户户都是早早就开始准备,而月饼绝对是当时的奢侈品。”家住浮山所的李建国老人今年已经72岁了,回忆起年轻时的中秋节和月饼,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上世纪60年代,物资极其匮乏,人们即便有钱也要有粮票、油票才能购买。李建国这样向记者描述:“油、蛋、肉严格限量供应,饼干票、煤球票……只要你能想到的商品,都要用票来购买。”李建国回忆说,当时可以用粮票也可以用供应票买月饼,每个人根据所从事的劳动岗位不同分别有半斤或者一斤的购买额度。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建国只能买半斤月饼。

    半斤月饼孝敬父母

    “我记得那会什锦月饼是0.45元一斤,这是最便宜的,馅料更好的得五六毛一斤。”李建国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一个月的工资才20多块钱,除了自己吃饭外,还得往老家寄钱供养父母和仍在上学的弟妹,生活很拮据。而且当时买月饼不仅要花钱,还要花粮票,当时是一斤粮票可以购买一斤月饼,对于一个月只有30斤粮票的李建国来说,花半斤粮票买月饼是件很奢侈的事。

    “30斤粮票我都吃不饱,再挤出半斤粮票确实要饿肚子。”李建国说,即使如此,从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就开始给父母送月饼,“晚辈孝敬长辈那是理所当然。当时月饼是稀罕物,一般中秋节互相馈赠都是送桃酥来代替,很多农村的孩子长到十几岁还没吃过月饼。我好不容易来到青岛工作,有机会买到月饼,就想着一定要给父母和弟妹尝尝。

    李建国记得,他在中秋节前买上半斤月饼,一共两个,用油纸小心包裹严实,放在宿舍的柜子里。“有时候隐约闻着月饼的香味馋得直咽唾沫,现在想来真有意思。”李建国笑着说,自己的老家在平度南村,每年中秋节他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月饼赶回老家,吃完团圆饭再马上骑车赶回青岛,累得浑身无力也觉得很幸福。他说永远忘不了父母接过月饼那一刻的笑容,以及全家人围在桌前分享一个月饼的情景,实在太美好了。“虽然父母嘴上会说我买月饼太费钱了,但实际上心里是高兴的。我觉得能给父母送月饼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李建国说。

    月饼是最重的中秋礼

    “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尤其中秋节这样的大节,互相馈赠不可免。即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中秋节也要互相走动。”被称为青岛“文史活字典”的鲁海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是油纸包的还是简易盒装的月饼,都是最厚重的中秋礼品,也可以说是在当时的中秋节礼品市场唱独角戏。因为限购加价格不菲,所以不是每个家庭都消费得起。中秋节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的人会互相送桃酥之类的点心来代替;劳动力多、孩子少的家庭则有条件送月饼,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生活条件逐渐转好,还会搭配葡萄、西瓜、白酒。鲁海记得很清楚,当时天津路的万福林、中山路的英记等都是青岛最好的月饼店,那些地方也是很多人儿时记忆中最甜美的地方。

    说到月饼的送礼对象,鲁海认为那个时代送月饼的目的和对象最为单纯,中秋节亲戚朋友之间互送月饼就是互送团圆祝福,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宁愿自己不吃也要送月饼给父母和兄弟姐妹,这种心意非常真挚。

    月饼越来越豪华 吃的是面子

    月饼“变味儿”大概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好转,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与此同时,最原始的中秋礼品开始迎来其商业化的命运。

    日子好了月饼变模样了

    市民王保国是青岛最早一批下海经商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保国从自己的单位办理了病退正式下海。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倒腾过服装,贩过箱包,手里攒点钱后逐渐跟朋友合伙包起工程、开广告公司。经商这么久,王保国对中秋送礼驾轻就熟,也不禁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秋礼的种种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变化不大,刚刚取消限购的月饼依然是好东西,那会包装也简单,需要送礼的人除了亲戚就是朋友。”王保国回忆说,印象中是从他下海后不久月饼出现了大变化。一方面月饼逐渐不再稀缺,另一方面月饼的花样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不仅口味多样化,包装也越来越花哨:从油纸、简易纸盒逐渐发展到纸壳、铁盒、木盒等;甚至月饼盒的图案也从过去干篇一律的嫦娥、明月等发展到各种有创意、有个性的设计。在王保国看来,月饼如此迅速地发展,其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支撑。

    豪华月饼送的是面子

    王保国记得很清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礼盒装月饼身价直线攀升,最初是0.8元/斤,到十几元的盒装月饼,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豪华月饼。

    “上世纪80年代送礼给客户,两斤月饼配两瓶白酒,花个十块八块送礼也说得过去;但到了90年代,大家月收入迅速增长,对中秋礼品的档次需求也在提升,十几元一盒的月饼已经很普通了。中秋送礼除了月饼,还要加点其他商品才能送出手。”王保国说,上世纪90年代,他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广告公司,王保国记得有一次带着两盒高档月饼和一箱大螃蟹去拜访客户,当时地上摆着好几盒月饼,他把自己的月饼往那儿一摆心里就乐了。“我拿去的月饼盒比旁边几盒月饼大了两圈,一看档次就高出好几截。”

    有人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普通月饼的外包装与盒内月饼的价比已经是1∶1,豪华月饼包装甚至达到2∶1。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月饼的价值在整个礼盒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王保国直言,为了打点一些重要客户,90年代末期他还送过搭售茶叶、名酒、陶器、餐具等礼品的月饼,身价几十元至上百元。“其实这个时候月饼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来的价值,我们送礼实际上送的是包装和里面的附属品。所以从那时起,月饼变得只是中秋节礼品的一部分了,名酒、海参等其他中秋礼品开始出场。”

    纸一包 绳一扎卖出浓浓人情味

    利客来集团相关负责人王好武恰好是1982年就业,第一个岗位就是在李村一家国营商店做月饼销售员。他回忆说,刚就业的那几年,虽然月饼的包装简易、口味单一,但中秋节前一个月开始,来商店买月饼的人就会把柜台围个里三层外三层。“那时候月饼包装都是用纸绳捆扎的,卖一天月饼手都被纸绳磨起了泡。”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旺盛的需求促使月饼市场日益繁荣,销量攀至高峰,各大商超中秋节前最主推的商品就是礼盒装月饼。

    王好武告诉记者,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月饼只是送给亲戚朋友,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月饼的身份就发生了改变,那些包装豪华的月饼多数都是送给有所求的人。月饼经过包装后变成了疏通关系的道具,渐渐地月饼越来越失去原来的味道了。

    “那时开始有数百元一盒的天价月饼了,一般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青岛民俗专家于左臣说,因为中秋送礼更注重“价格”,所以月饼的地位逐渐沦陷,其他礼品趁势崛起。

    千元月饼登场 吃的是烦恼

    迈入21世纪,月饼“变味儿”有增无减。在很多人看来,月饼已经从中秋礼的主角演变成为中秋送礼的“敲门砖”,其作为中秋节礼所承载的最朴素的祝福已经逐渐消失,仅剩下中秋“符号”的意义。

    物质丰富了人情味少了

    商业人士认为,2000年开启了新的世纪,同时也迎来了中秋礼全面大爆发时代。在小到粮油、米面、水果、海鲜,大到名烟、名酒、金银、家电纷纷加入中秋礼品市场争宠的背景下,礼盒装月饼极尽所能的装饰着外表,充实着内在,以求保住“老大”地位,鲍鱼、鱼翅馅的月饼以及金银月饼悉数粉墨登场。如此一来,月饼逐渐陷入了“吃的不买,买的不吃”的怪圈,以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遇。月饼的地位每况愈下,月饼承载的亲情、文化等含义日渐模糊,只剩下送礼“敲门砖”的作用。

    带月饼敲开客户门

    郑先生是岛城一家建材公司的老总,早在中秋节前一个月,他就开始准备过节用的礼品。“不管时代怎么变,月饼永远是中秋节的符号,也是大家每年中秋必送的礼品,我已经订了上百盒。虽然哪个客户也不稀罕,但绝对是最好的‘敲门砖’。”郑先生说,中秋节送礼是一门学问,对于第一次送礼的客户,礼品价值绝对不能太重,在中秋节这个时候,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可以作为联络感情的“敲门砖”,也方便日后继续联系;对于非常重要的客户,月饼礼盒可以是强调中秋节礼尚往来的符号,这时顺手再送上更有价值的礼品也就顺理成章,甚至一些特殊定制的月饼礼盒可以放很多其他礼品。

    对于选择什么档次的月饼礼盒,郑先生称这也是一门学问。“现在谁家也不缺月饼吃,谁也不把月饼当好东西了,如果你中秋节送礼的时候只送月饼,然后说送一盒月饼是最真诚的祝福,人家肯定会在心里骂你。但中秋节送月饼是一种仪式、讲究,月饼的档次高低还是会影响送礼档次的。”郑先生说,近几年,二三百元一盒的月饼几乎是入门价,低于这个价位的月饼礼盒很难拿出手。对于比较重要的客户,五星级酒店、有外资背景的品牌月饼是首选,一般集中在五六百元的价位。而特别重要的客户也送过上千元的月饼,无非是包装讲究、馅料噱头足。

    今年月饼“朴素”了

    “就实体店来看,近几年月饼的销售量呈明显下滑趋势。”利客来集团相关负责人王好武表示,近年来,虽然中秋礼品市场依然红火,但月饼销量却明显下滑,其他如购物卡、高档海鲜、名烟名酒等更值钱的商品成为中秋礼的主角。

    在业内人士看来,月饼地位的下滑是多方因素促成的,除了在副食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月饼对人们的吸引力减弱外,月饼的“泡沫”越来越严重。记者走访超市以及网店发现,用硬板纸包装的8个装的月饼价位大概在68元至168元之间,而用木盒或铁盒装的8个装的月饼价位大概在188至268元之间,其他的一些用透明玻璃等材料包装的月饼更是卖到了四五百元,而一斤散装的蛋黄月饼批发价才二三十元,一般礼盒装的月饼重量不会超过2斤。对于真心想吃月饼或是送给亲戚朋友的市民而言,盒装月饼确实贵得离谱,普通市民不愿为高价包装而买单。另一方面,对于送礼给亲戚朋友之外的人来说,月饼的价值又太小了。

    “我看今年商场里卖的月饼包装和往年相比要简朴很多,价位上200多元就算贵的。”被称为青岛“文史活字典”、青岛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会顾问、理事鲁海表示,天价月饼有刹车的势头,这符合老百姓的心声。

    月饼寓意深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再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节令食品和互相馈赠亲友的礼品。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很早就成了中秋节的一个标志。

    作为吉祥物,月饼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图案大都以祈求吉祥如意,向往福寿康宁,讲究多福多寿多子孙为主题。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山西、山东、天津和北京等地,中秋节的月饼上大都刻有嫦娥和月宫的形象。这些纹饰,让中秋的家人团聚更增添了温馨、祥和和优美的色彩。(记者 王婷)

    月饼正在返璞归真

    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似乎总是跟吃脱不开关系,而这些传统的吃食往往又会带着更加深远的寓意,正如圆圆的、合家分吃的月饼,象征着国人对于家庭团圆和睦的美好期盼。

    然而如今,这些带着美好期盼的食物当中,似乎又被人为地添加了更多“馅料”。在团圆和睦的期盼中,似乎也加入了各种关于交际、关于金钱的贪欲。月饼从最初寓意团圆美好的风俗食品,变成了中秋节送礼的“道具”和“符号”。在这样的中秋节里,少了“千里送鹅毛”的情谊,多了“买椟还珠”的市侩,少了那儿时对于月饼的甜蜜回忆,多了些对于人情往来厌烦体验。

    于是我们开始期待能够再次尝到儿时月饼那纯粹的滋味,寻回那属于节日的欢快、热闹、团圆与幸福,所以我们不仅要褪去月饼身上那沉重过度的包装,更要让整个中秋节回归本真。对于中秋节、对于月饼,不是不可以进行商业化的运作,而是要在商业化的基础上,寻回多一些民俗的、传统的东西,通过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活动加以宣传推广,给传统的节日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也许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中秋节和月饼多一些往日的滋味儿。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