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8岁的小燕患有心理疾病,在与家人争吵后,服下了半瓶感冒药,家人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没有酿成大祸。自杀,这个看似遥远的字眼,其实与大家的距离却很近。昨天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自杀预防,全球联动”。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有自杀的倾向?该如何提早预防呢?对此,岛城心理专家给出了答案:三分之二的自杀倾向者有心理疾病。
18岁少女服药寻短见
说到自杀,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有的人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做出过激的行为,18岁的小燕险些因为过激行为酿祸。谈起小燕的遭遇,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主任李玉焕感觉有些痛惜,原本小燕是可以及早干预治疗,避免出现自杀行为的。“小燕从小不太合群,后来慢慢患上了心理疾病,出现了抑郁症状,这就导致她在同龄人中很孤立。”李玉焕告诉记者,小燕在一次与家人争吵后,顺手拿起一瓶药,吞下了几十片,家人及时发现送医抢救,这才保住了命。
“小燕到医院后,我发现她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抑郁症的症状。”李玉焕说,对于这种患者,她没有回避自杀这个话题,而是与患者直面自杀,让他们逐渐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李玉焕说,经过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小燕的情绪逐渐好转,重新振作面对生活。李玉焕说,市民遇到事情后,一定要及时通过向亲友倾诉等方式,及时消除内心的阴影。另外,市民如果发现亲友性格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以前爱说话现在变得沉默不语、至少有两周时间觉得生活毫无兴趣等,就应怀疑是否有抑郁倾向。抑郁症患者习惯把自己窝在房间一角,独自忍受寂寞和精神上的痛苦。对于这样的抑郁人群,专家建议他们应该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不但能够增强自信,还可以放松心情,忘掉抑郁。
自杀前都有征兆可循
其实,自杀者在寻短见前,都是有征兆可循的。李玉焕举例说,比如小燕在自杀前曾经和好朋友倾诉过,说自己感觉很压抑,不想活了。“说出这样的话,就比较危险了,如果家人能及时发现送医就诊,可以避免悲剧发生。”李玉焕告诉记者,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忧愁伤感、对任何事情都丧失兴趣,甚至悲观绝望;运动抑制,包括精神精力减退、总有疲乏感、不爱活动、浑身发懒、走路缓慢、言语少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无独有偶,据海慈医院急诊科宋主任介绍说,他们就接诊过因为抑郁轻生的患者,一名中年女患者因为长期失眠而患上抑郁症,喝半瓶农药自杀。宋主任回忆说,在经过医院的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轻生女子的命保住了。后来又经过14天的住院治疗,病人状况大有好转。当时病人被抢救过来后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症状,这些也是失眠抑郁症的表现特征。
性格开朗也会得抑郁症
心理专家表示,失眠抑郁症患者多是在夜晚醒得比较早而且睡眠较轻。随着患者患失眠抑郁症的时间增加及患者的年龄增大,病人的睡眠障碍也会越来越大,会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病人经常会在半夜及凌晨时醒来,醒来后胡思乱想、翻来覆去睡不着。
有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自杀人群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性格开朗的人也会“中招”抑郁症,抑郁症后期自杀风险更高。70岁的周女士是失眠患者中的极端个案,她的老伴5年前去世,因为过度悲伤,周女士开始失眠,有时候整夜睡不着。周女士的子女对她也很关照,并轮流让她去住,但周女士不习惯,还是坚持一个人生活。后来,家人发现周女士的情绪出现异常,一问才知道,她失眠了,产生了厌世的情绪,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后来,周女士趁家人不注意寻短见。
【相关新闻】 每40秒有1人自杀
有媒体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9月4日公布首份关于自杀行为的报告,呼吁将防范自杀提升至全球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议题的优先考虑范围,并呼吁社会各部门协同努力应对自杀这一公共卫生问题。这份题为《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的报告指出,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多数为男性。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超过战争和自然灾害致死人数之和,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报告显示:
1、自杀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2、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群自杀率最高;
3、约75%的自杀行为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4、在高收入国家,自杀的男性人数是女性的3倍;
5、在全球范围内,服药、上吊和开枪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 10大自杀危险因素 1、死前两周抑郁程度重。2、有自杀未遂既往史。3、死亡当时的应激强度大。4、死前一个月的生命质量低。5、死前两天有剧烈的人际冲突。6、慢性心理压力大。7、朋友或熟人曾有过自杀行为。8、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9、失业或从事没有薪金的工作。10、死前一个月社会交往少。
相关链接 自杀者的心理特点
1、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没有主见。
2、社会交往能力差,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缺乏归属感。
3、缺乏理性的生活态度,认识问题倾向于过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
4、倾向于夸大负面事件的危害性,倾向于自暴自弃,倾向于自我贬低。
5、过分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6、适应能力差,应付困难的技巧和能力较差。
7、行为具有冲动性。
8、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神经质。
9、缺乏人格自知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记者 王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