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古建筑见证沧桑岁月 仨老村入选传统村落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王汉峰 2014-10-19 11:30:12 字号:A- A+

古建筑见证沧桑岁月 仨老村入选传统村落

古建筑见证沧桑岁月 仨老村入选传统村落

古建筑见证沧桑岁月 仨老村入选传统村落

    村落要体现传统文明载体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首批省级传统村落评选条件有: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反应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等。莱西市姜山镇的西三都河村最具代表性,有古建筑房屋221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约220多年,远远超过村庄总建筑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这次评选当中高票当选。

    莱西市姜山镇西三都河村 600岁黑檀树见证明清商业繁荣

    在莱西市姜山镇西南端,有一处至今古貌犹存的明清古村落——西三都河村。村庄南头有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黑檀古树,上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植物,粗大树干上的树冠像一柄硕大无比的巨伞。黑檀古树北面,有三株呈直角形分布的220多岁的松柏,松叶簇生状如云朵。古村落大街两旁,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共有221间,老房墙壁上的砖雕艺术则刚刚被公布为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背景 中国1561个传统村落山东仅有16个约占1%

    今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根据四部局的部署。 5月,我省住建厅会同文物局、财政厅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第一批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通知》,要求评选命名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

    据了解,之所以进行传统村落申报,是因为目前中国传统村落共有1561个,山东省只有16个村入选,仅占总数的1%,这与山东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村庄数量完全不成正比。在这1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淄博市有3个村落入选,分别是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

    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改变目前的现状,山东省决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特别是加强对鲁中山区、胶东半岛、京杭大运河沿线等传统村落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调查。同时,开展省级传统村落评选,并实行挂牌保护。为此,全省各地市均选取传统村落进行申报。

    曾是最大码头的必经地

    记者在西三都河村的村志上看到,明永乐年间,三都河地带是一个自然村,龙华河水自南向北从村庄穿过,肥沃的土地和河水哺育了两岸20多个村庄的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幸福。但龙华河在养育村民的同时,由于河道年久,淤泥堆积,每逢雨季,河水经常泛滥。后经上书,朝廷先后下派三名官员来督修河道,整修好的龙华河再也没有泛滥过,村民们为了感激这三位都督给他们带来的帮助,将村名命名为“三督河”,后来,根据谐音,后人更名为“三都河”。

    明清时期,位于即墨金口镇的码头是全国最大的码头之一,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三都河村,是当时胶东一带通往即墨金家口商埠码头的必经之地。尤其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随着金家口商埠的空前繁华,经过这一带的南来北往的商人越来越多,村庄遂成为客商、脚夫们落脚休息和住宿饮食的主要地点,这为三都河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传,三都河村兴盛时期有大小的旅店饭店近20处。直到1920年前后,这个古村的大街上还有旅店3处,饭店3处。当年在客商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来到三都河,吃住都裕作(方言,“舒服”的意思)。

    600年黑檀古树北方罕见

    西三都河村南有一棵北方罕见的600年黑檀树,土名“山八樠”,学名黑丁香,又名黑檀木。记者看到,这棵树的树根向外突出,树干矮而粗壮,分三大枝杈,杈枝弯弯曲曲,远看上去就像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十分壮观。据树前碑文介绍 ,该树径围5.75米,高16.2米,树干覆盖面积达530多平方米,树冠呈圆形,遮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宛如一把撑开的大伞。

    古树树底东北部有一坟茔,据《邵氏族谱》记载:邵氏先祖邵迪,自幼聪颖好学,20岁时便中秀才,因躲避战乱,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率妻子儿女自河南汝南县举家北迁,见三都河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水清澈,遂在现西三都河村落户。邵公率妻子儿女开垦荒地,自给自足,生活倒亦安乐富足,但每逢闲暇,邵公常常独坐村头,思念故土。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邵公又在村头苦闷,在仰天叹息之时,突见一群候鸟自南方向北迁徙,一候鸟离开众群,在邵公头顶盘旋数圈,张口吐落一粒种子,随后一声长鸣,随鸟群远去。邵公甚觉神奇,将种子移植于土中,并经常浇水呵护,种子生根发芽,后长成一棵小树,数载后,枝叶繁茂,树形奇瑰,得邵家众力呵护,历年无损,直至今日,树龄已有600多年。现在,一代代村民将其视为保护这方水土的“神树”,古树于上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植物。

    存221间乾隆年间古建筑

    古村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成群的古建筑,记者发现,现西三都河古建筑风貌犹存,共有古建筑房屋221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约220多年,其中厢房43间,面积2295.54平方米,庭院面积3974.64平方米。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的有5家,共25间,保存较好的12家、48间;其余的门、窗、墙体等已经更换。据介绍,这些古建筑均源自邵氏家族,邵氏家族在西三都河是大户人家,历年来经商营生,家底厚实。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青岛港口的崛起,繁盛一时的即墨金家口港衰败了。往日来来往往路过西三都河村的客商脚夫们,也渐渐地不见踪迹了。因商旅而繁盛的西三都河村也逐渐由盛而衰,恢复成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古村落。(记者杨海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