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路社区位于市南区八大湖街道辖区东部,总户数5094户,人数达16000多人。高邮湖路社区是十足的“新潮”社区,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个社区,除了到社区来走走看看,还可以通过社区的网站、博客了解最新动向,或者加入社区的微信、微博或者是聊天群和居民聊聊天。在高邮湖路社区,不仅邻里间互帮互助,少数民族居民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马晓婷
便民服务队提供30多项服务
“现在很多邻里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是从一些小事发展而来的。去年4月份,我们正式成立了社区的‘帮到家’便民服务队。只要是技术性的问题,服务队的队员都是无偿服务。 ”高邮湖路社区主任叶银霞告诉记者。据了解,便民服务队能提供的服务有30多项,截止到现在已经服务居民600余人次。帮助居民修计算机的刘伟、维修小家电的修依道、疏通上下水的王晓鸿、修锁配钥匙的王利军……在高邮湖路,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他们凭借着无私奉献的心和一双巧手,为社区居民无偿、低偿提供30多种服务。
今年83岁的于振东就是“帮到家”便民服务队的一员,凭借着退休前机械组装的工作经验和高级焊工的手艺,于振东修好了300多扇公共窗户,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誉。维修过程中,年过八十的老人为了保证安全,在维修高楼层的窗户时,只好用绳子一头绑住自己的大腿,另一头拴在楼梯的扶手上,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服务项目印制成名片发放,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在离家最近的地方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叶银霞介绍说。
精神照料帮老人梦回青春
高邮湖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被命名为八大湖幸福中心。趁着中午老人吃饭的时间,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走进照料中心,8名老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记者看到,照料中心提供的10元午餐,除了一个大鸡腿,还有两个素菜。老人们自己熬了稀饭,还从家里带了菜。 “我们会轮流做拿手菜带到这里一起吃,我们吃的是‘百家饭’,身体格外好。我现在一整天都待在这里,比在家里闷着好多了,中午还有床能睡个午觉。 ”社区居民于英蕙告诉记者。据于英蕙介绍,在这里活动的老人有丧偶的,有失独的,还有子女都在外地的。凑在一起,老人们都比以前开朗了很多。
“每天下午我们这里都有不同的课程,有义工老师,也有我们外聘的老师。老人们在这里学画画、学舞蹈、学唱歌,每周三还学英语。我们还组织志愿者将老人们年轻时的相片画出来送给老人,为10名老人写了万字的回忆录。 ”专职社工杨晓玲告诉记者。目前,八大湖幸福中心有固定的公益教员12人,义工和志愿者三百多人。每天参加活动的老人有60多名,十几名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幸福中心午餐、休息。幸福中心还记下了老人们的生日,在每个月都会找一天给这个月过生日的老人一起举办生日派对。每年儿童节,社工们还会帮老人带上红领巾,分发棒棒糖,让老人们化身“老顽童”。
少数民族居民社区很活跃
高邮湖路社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居民的和谐。社区现有满、回、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共191人。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33人,暂住少数民族人口58人。社区总是主动邀请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决策,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网格化管理中,聘请少数民族居民担任社区信息员与监督员,每年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年会,通过与少数民族居民的交流沟通,增强了相互理解与信任。
在高邮湖社区,活跃着不少热心的少数民族居民。回族居民王林瑞退休后组织社区老党员成立文明巡访团,采取集体巡访、个别谈心等方式,被居民称为贴心人;侗族居民孟丽芬主动参加了社区调解委员会,涉及少数民族的纠纷、误解以及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经她耐心调解,很多都得到了迅速化解,居民握手言和。近年来,高邮湖路社区共办理少数民族事务100余件次、帮助少数民族家庭解决实际困难30余件次。社区让少数民族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实惠,少数民族居民也通过多种方式真诚回馈社区。
网络吸引年轻人走进社区
“以往参与社区活动的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为了更好地和年轻居民沟通,我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把互联网作为沟通的新载体。社区开设了聊天群,只要在线就可以在聊天群里随时随地相互讨论问题。我们还创建了自己的党建博客,开设了社区的网站。 ”叶银霞介绍道。有了这个平台,社区就可以将需要下发的通知文件以电子版的形式下发给年轻人,提高政策知晓率。不少年轻居民通过这个平台,主动获取计划生育、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信息。还有居民通过这个平台咨询,并成功办理了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