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庄,集“山、海、泉、河”自然资源优势于一体,正着力深化“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概念规划研究,着力打造宜居幸福的城市生态。
以人为本,利民惠民。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新举措,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瓶颈”;实施学有优教工程,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城乡居民共享教育资源变成现实;实施“名医下乡”惠民医疗工程如同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今年以来,崂山区端出的全年“民生蛋糕”光鲜诱人:“民生蛋糕”中,民政、教育、卫生、文化等板块尤为引人瞩目。
初冬的崂山,暖阳照人。改善和保障民生,让百姓更有幸福感,一直是崂山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头戏”——2014年,崂山区投入民生建设资金达40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0%以上。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强调,崂山区始终要把民生改善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民生领域,让财政阳光照射城乡社区,让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惠及百姓。
“幸福民政”进一步走向完善
崂山区定期为参合老人开展免费健康查体
这几天的大风降温天气,瑟瑟冷风让街头的行人们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然而,崂山王哥庄街道姜家社区低保户刘桂菊的心里却洋溢着一股暖流,在过火后的房屋废墟上,她接过了崂山民政局1万元的临时困难救助金,并得到街道、社区无偿的房屋修缮。
刘桂菊丈夫2004年患病去世,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大学刚毕业,因为用电线路老化引发一场火灾,家庭财产付之一炬,使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崂山民政局闻讯后,立刻启动临时困难救助“绿色通道”,现场调查后,直接给她发放了一次性临时困难救助金,确保这个困难家庭危难时期的基本生活,并且将其倒塌的房屋纳入崂山区城乡低保家庭危房修缮计划,帮助她重建家园。12月16日上午,包村干部街道副主任孙世军、宣传委员苏敏再次来到修缮一新的刘桂菊家里,刘桂菊一见到苏敏就拉着她的手,几次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里盈满了泪水。今年,崂山区共为371户811人城乡特困居民发放临时救助金170余万元。
为了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崂山区多措并举,先后实施了城乡低保家庭房屋修缮工程、落实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取暖补助工作、发放低保家庭春节救助金(物资)等,让困难家庭这个冬天不再寒冷,让人民群众享受“幸福民政”。
今年以来,崂山区委、区政府将城乡低保家庭危房修缮工作列为全区重要工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年初对全区2162户城乡低保家庭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在广泛听取街道、社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由区财政投入160万元对全区首批64户城乡低保家庭危房进行一次性修缮。截至目前,全区低保家庭房屋修缮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完成率达到100%,组织验收工作全部结束。
“低保家庭居住条件安全问题是社区和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这项工作将成为今后的常态工作,每年有专项预算,对困难家庭危房保障施行据实财政拨款。”崂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宿朋说。
为进一步完善“幸福民政”,崂山区民政部门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在全市率先将低保边缘家庭中因重大疾病、重度残疾、单亲家庭子女入学等特殊原因导致入不敷出的长期“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效保障全区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深入落实全区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截至目前,共为全区1050个中等收入以下大病困难家庭发放救助资金1551万元,人均救助额度1.5万元,有效缓解了大病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近日,崂山区民政局正式启动省内首个对失智老人的专项护理研究,设置了一百余个床位,由专业机构进行运营,对失智老人的照顾做到“私人定制”。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在崂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6楼特护部的大厅里,70岁的李阿姨正在社工师的陪伴下演唱俄语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据介绍,截至目前,崂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特护部共收治了12位像李阿姨这样的失智老人。记者看到,每一位正在活动的老人身边都有多名护理人员,其中包括社工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等,他们有的陪老人唱歌跳舞、聊天解闷,有的陪老人玩智力板、纸牌等各种游戏,悉心的护理也受到老人子女的认可。
优质医疗服务改革初见成效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有担当、敢作为的表现,是最大的政绩。”齐家滨在年初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如是说。
从今年年初开始,崂山区正式实施“名医下乡”惠民医疗工程,在全市选聘了市立、海慈、八医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院医疗专家到崂山区坐诊,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工作目标逐步实现,实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周聘请3名专家坐诊,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聘请专家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相应专业人员进行学习,以此提高临床医生技术水平。
如果说“名医下乡”惠民医疗工程的实施,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值得称道的话,那么,崂山区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成的覆盖全区的远程心电会诊系统,让山区里病号的心电图跟着数据线就进了大医院!
在王哥庄街道姜家社区卫生室,45岁的李春艳正在通过远程心电诊疗系统让青医附院的专家为她做例行检查。李春艳从十年前就经常胸闷心慌,但由于她家离大医院太远,一直没有去诊治,前不久,李春艳的病情突然发作了。接到社区医生的求助电话和在第一时间发过来的心电图记录,远在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们立即组织会诊,并在最短时间内确诊了病情。
由于确诊及时,李春艳抢到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黄金期,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心血管疾病是崂山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解决山区居民外出就医路途较远、基层医疗机构又难以及时确诊疾病的问题,崂山区从去年开始,由区财力投资300余万元为全区106家一体化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最先进的十二导心电图机,并实现与青大附院心血管远程诊断中心对接,区财力还对社区居民做心电图检查进行补助。截至目前,全区已有7000余例患者享受到了这项惠民政策。
始于2005年的大山深处的崂山区“红马甲”志愿服务活动,因为当时北宅卫生院的医生身穿红色马甲为孕产妇进行上门服务而得名。
志愿服务暖人心。在青山绿水间,崂山有一支群众所熟知和喜爱的“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常年不辞辛苦地为偏远山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使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使国家医改政策普惠民生,成为一股温暖人心的公益力量。
12月15日下午,崂山区中韩街道郑张社区王德述家里,又来了两位熟悉的客人,她们是崂山区“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的伊婕医生和朱红卫护士。自从两年前,老人和“红马甲”结成对子以来,每半个月两位医护工作者都会上门为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王德述进行免费诊查。
“每次来我们都会给她做常规心肺检查还有全身皮肤检查,这个病人这几年经过精心护理以及我们医护人员经常上门探视,状况非常好。”伊婕说。
目前,崂山区“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已组建了15支服务小分队,为中韩、北宅、王哥庄、沙子口4个街道偏远农村社区的残疾人、低保户、独居老人登门送医送药,切实解决山区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北宅街道河东社区居民高玉英多年前因为双侧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高玉英的老伴是聋哑人,家里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该情况,主动联系对口医院,为高玉英免费进行手术。手术后志愿者们又定期上门,手把手的帮助高玉英进行康复锻炼;崂山区卫计局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家政人员为她做饭、收拾家务。如今,高玉英已经完全康复并可以下地走路,家庭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改善,她说是“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红马甲按时就去我们那个大山顶,下雨也去、下雪也去,热也去、冷也去,他们就这样跑才把我救过来。到了过年,志愿者送来米面油,别人过年,让我也过了年。我这种心情简直没办法表达,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救回来,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高玉英激动地说。
为深入推进“三下乡”工作,崂山区卫计局创新服务模式,于2012年3月正式组建“红马甲医疗服务队”,并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和完善,建立了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目前,志愿者人数已经从最初的80人发展到180多人,累计开展活动240多次,帮扶患者近千人次,红马甲的队伍遍布崂山区的青山绿水。
崂山区卫计局政工科科长张文娟介绍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展开,发现了我们走了之后老百姓需要什么,慢慢地就做了一张联系卡,老百姓如果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红马甲’服务队就直接过去了。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拉近了医患距离,同时增加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联系,我们和老百姓的感情也加深了。”
今年,“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还针对群众需求,增加了新的服务内容,与部分患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签约后围绕服务对象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提供包括预约诊疗、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在内的多样化内容,受到群众好评。
据崂山区卫计局计生科科长薛晓明介绍,下一步,崂山区“红马甲”医疗志愿服务队将积极招募上级医院的专家志愿者,同时吸收更多的乡村医生,以此提升“红马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的持续性,将医疗志愿服务更加全面化。
“因为我们现在有乡村医生和计生干部两支队伍结合起来,要把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摸底上来,这个志愿者走了,下一个志愿者入户的时候要做哪些工作,他是需要了解的,就是制度建设现在迫在眉睫。我们服务的内容要完善,除了进门给患者看看病,整个家庭的医疗建设我们要进行评估、提出建议。”薛晓明说。
崂山区实验小学在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蝉联冠军。实小 摄
教育免费从梦想变成现实
从2012年秋季开学起,崂山区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籍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均可享受此项政策。免费教科书包括国家课程用书、地方课程用书和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所需费用由财政负担。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崂山区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不断加大财力投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内涵提升和素质教育工程,全区中小学教学条件日益完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今年秋季新学期,沙子口小学的同学们搬进了刚刚建成起用的新校园,崭新的教室、完备的设施、舒适的环境,新校园的方方面面都让同学们感受到巨大的变化和提升。
作为崂山区近年来重点实施的校舍改造工程之一,沙子口小学总投资9600多万元,学校不仅新建了教学楼、塑胶操场和专业教室,还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
崂山区先后投入财力资金8亿多元,启动实施了崂山一中、二中、区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育才学校等24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该区还先后完成了中小学校舍除险加固、安全饮水、校园监控敷设等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运动场塑胶化,为每个班级配备新班班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升。
在不断提升教育硬件水平的同时,该区还结合新一轮课改工作,广泛开展教育创新。在崂山七中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刘仙正通过教育云平台系统播放事先录好的微课,从而把更多地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答疑解惑,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在加强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随时登录教育云平台系统,重温一天甚至是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视频,解决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借助教育云平台这一新的教育载体,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为全区3万多名师生及家长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教育服务。
数字最有说服力。近年来,崂山区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全区教育总投入分别达到11亿元和12.58亿元,分别比2011年的5.8亿元增长46.5%和53.9%。仅2014年上半年,崂山区教育投入就达到了3.95亿元,比2013年增长27.7%。该区还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区实验小学代表队在全市首次获得世界头脑奥赛冠军,崂山四中、东泰小学在全国机器人、动画制作比赛中荣获冠军。近几年来,全区中小学共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1108项,崂山教育已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