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享受到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低保金和孤老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20元……对于2014年生活上的改善,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五社区95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李淑兰心里有笔明白账。
生活明显改善的还有为李淑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员樊明芹。“以前政府给我们每月补贴540元,现在涨到675元,每月额外增加了100多块钱呢。”
为李淑兰和樊明芹带来这些实惠的,正是去年我市在民生领域不断加大的财政投入力度。
2014年,市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19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7%,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翻看这本厚重的2014“民生账本”,百姓的日常关切都涵盖在这一串串财政投入的数字中。
一紧一松的民生情怀
出台会议费、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培训费、外宾接待经费、因公短期出国培训费6项经费管理办法……2014年,我市为公务开支套牢“紧箍咒”。仅市级财政就压减行政经费开支5%,其中,“三公”经费预算压减10.4%。
挤掉的“水分”去了哪里?对租住在市南区团岛一路一座筒子楼里的申香云一家来说,政府过紧日子,换来的是百姓过好日子。“低保金和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每月各提高了60块钱,还有给我对象安置的公益性岗位收入……现在每个月总共能领到2770块钱,一个月就比前年多了600块钱,日子明显比往年好过了。”
一紧一松,彰显的是市委、市政府关切民生的“第一情感”。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越发凸显,但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决不能降。”市财政局副局长曹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本着“先保民生、后促发展”的原则,2014年市财政在安排预算和制定政策时,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改善民生上的责任和作为,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如何把民生财政的“蛋糕”尽量做大?去年,市财政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多方筹措资金,全力保障中央、省、市出台的民生保障政策足额兑现。为此,除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外,我市还通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开门”编预算等形式,强化对政府“钱袋子”的动态监控,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挤掉13亿元水分,腾出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民生。
在“节流”的同时不忘“开源”。2014年,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86.8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25.7%,主要用于我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据统计,去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三农”、公共安全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6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其中,市级财政民生支出19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7%,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小算盘”背后的“大民生”
政府“钱袋子”里的钱来自老百姓,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特别是在今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紧缩的情况下,如何下好财政民生投入的这盘棋?有限的财力究竟该重点投向哪些民生领域?
“我们始终认为就业是第一民生,这也正是财政民生投入的重点。再比如教育,全市在校的小、初、高中生有99万,如果每个孩子背后至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6个人密切关注这个问题,那教育便是关乎几百万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民生。”曹彦平表示,面对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需求,在预算安排上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保障重点,避免因经济波动、收入放缓等因素给民生政策带来的冲击。
本着保基本、保公共、保普惠、保均等的理念,2014年,我市将更多“民生财政”投向民生领域最急需、最根本、最有效的地方,全力保障好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三农”、生态环保等重点民生事项——
为全市8.8万户、14.6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资金6.1亿元;
投入资金8500余万元发展养老服务业,努力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市级财政统筹资金12.7亿元,年内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344套,配租配售9443套,努力满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
投入7386万元,培训城乡劳动者8万人,培训后就业创业率达到85%以上;
投入39亿元,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投入补助资金近2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40元,惠及全市800多万常住人口;
全年共采购基本药物54.6亿元,减少群众用药费用6.3亿元;
投入资金3.17亿元,解决了712个村庄、52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
投入2.47亿元,开展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投资38亿元,对李村河等20条(段)60余公里过城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推进大沽河堤顶、李村河和张村河下游综合治理等,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别小看每月多领的这600块钱,有了它,我原先每天只能吃两次的营养药,现在一天可以吃三次;遇到女儿喜欢吃的当令水果,也能少买点给她尝尝鲜了……”申香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申香云家“小算盘”背后折射的正是财政投入的“大民生”。据统计,去年市财政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投入较2013年增长25%以上,医疗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增长70%以上。也正是有了财政民生投入的大手笔,申香云的家庭“小算盘”才会打得越来越响。
从兜底保障到普惠发展
“每个月3000多元的康复费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不小的压力。今年的新政策把救助年龄段扩大到15岁,孩子康复可以享受补贴了。”孙红(化名)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她口中所说的“新政策”是去年由市财政支持的一项新增民生保障项目:扩大残疾人康复救助覆盖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年龄从0-9岁扩大至0-15岁。仅这一项,就直接惠及全市2000余名残疾儿童少年。而具体到孙红家就是“儿子每月能享受到政府补助的1500元康复救助”这一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果是低保家庭,每月的这一补助将达到3000元。
青岛要实现率先科学发展,民生保障方面也绝不仅仅满足于“保基本”。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民生财政投入结构,通过市财政“指挥棒”的作用,努力探索民生保障由最初的“先解决最困难群众的急切需求”,向“更广泛的民生问题”倾斜,并兼顾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合理需求。
2014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部署要求,我市在民生改善方面不断提标扩面,进一步提高了10项民生保障标准,新增了5项民生保障领域,拓展了5项民生保障范围。
10项提标的民生事项分别是:在困难群体救助方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和350元,增长11.1%和22.8%,继续保持全省最高;优抚对象困难补助提高到人均每年6000元。在医疗卫生补助方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300元提高到3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35元提高到40元。在困难群体就业方面,公益性岗位补贴提高到每月1480元,较上年增长23.3%;协保人员就业补助和生活补助分别提高到760元和830元。同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年连涨”,提高到月人均2655元。失业保险标准提高到每月900元。
新增的5项民生保障包括,新增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护理补贴;新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每人每年发放460元;新增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本市户籍80-89岁及90-99岁以上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发放高龄津贴120和220元;新增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制度,65周岁及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免费。
扩范围的5项民生保障则包括:扩大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受益范围从市内三区扩展到全市城乡;扩大临时救助政策覆盖面,将低收入人群纳入保障范围;扩大残疾人康复救助覆盖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年龄从0-9岁扩大至0-15岁;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深松机等7个品目实行“普惠制”补贴政策;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险种扩大到11个。
从兜底保障到普惠发展,过去的2014年,六成财力的阳光投射到百姓最期许的民生领域,温暖了更多人的心窝,也照亮了更多人的生活中前行的道路。
短评
民生优先分“蛋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我们常说,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蛋糕”不断增大,特别是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着更多期待的情况下,分好“蛋糕”是民心所向。
心系民生,才能分好“蛋糕”。
2014年市财政在安排预算和制定政策时,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努力探索民生保障由最初的“先解决最困难群众的急切需求”,向“更广泛的民生问题”倾斜。去年市级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65%,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一方面,本着保基本、保公共、保普惠、保均等的理念,去年市财政将更多民生投入用于民生领域最急需、最根本、最有效的地方,全力保障好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三农”、生态环保等重点民生事项。另一方面,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为公务开支套牢“紧箍咒”,仅市级财政就压减行政经费开支5%,其中“三公”经费预算压减10.4%。
一松一紧之间,彰显的是充满温情的民生情怀。
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已然是这个时代雄壮的潮声。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让规则与制度创造更多的共建共享平台、更大的公平发展空间,我们还须不断努力。(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