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37岁的王翠芹站在自己曾工作了14年的鞋厂门口时,心中感慨万千。2012年,作为在这家工厂工作了14年的老员工,她在家休产假时,公司的高层突然“人间蒸发”,使得包括她在内的上千名员工的工资、保险没了着落。正当她不知所措时,法院、公安及当地政府及时介入,查封厂房财产,通过法律程序帮员工解决问题。前几天,王翠芹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3万元工钱,她的工友们也陆续领到了工钱,终于能过个安心年了。
苗头 公司订单突然减少
厂房大门紧闭,挂在上面的铁锁也已经锈迹斑斑,王翠芹站在大门前,以前在厂房工作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公司如果不倒闭,我可能还会干很久。 ”
王翠芹今年37岁,从1998年开始到这家加工厂工作,那时工厂刚刚成立,加工生意十分红火,加上公司开始做对外出口贸易,效益连年增长。 “买卖越做越大,还在里岔镇开了分厂,而且每月订单很多。那时整个工厂有1万多名员工,每天大家都忙得要命,加班也是常有的事。”王翠芹说,虽然工作很累,但公司给出的报酬还不错,每月除了固定工资之外,还有加班费及其他补贴。王翠芹在一线从事粘贴加工的活,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
转折出现在2008年,王翠芹在电视上看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消息,那时她还不理解啥叫经济危机,“只记得新闻上说影响经济发展。 ”没过多久,工厂的工人们渐渐发现公司的订单少了,而且开始大幅裁员。 “有的工友跟我说工厂快要倒闭了,我当时还不相信。 ”
事发 外籍高层不辞而别
2012年王翠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她也回家开始休产假,让王翠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公司真的出问题了。
刘汝镇是王翠芹的同事,他负责工厂的人事管理工作。2012年8月的一天,工厂的另外一名同事告诉他,自己在机场见到了公司的外籍经理们。 “同事说包括老总在内,很多外籍负责人都在候机厅等着准备登机,情况有些奇怪。 ”刘汝镇得知这一消息后,与员工一起给经理们打电话,谁知所有人的电话都打不通了。 “我们这下慌了,觉得公司负责人可能跑了。 ”
工人预想的情况的确发生了,就在他们还存有疑惑之时,公司高层的代理律师到政府有关部门说明情况,称工厂资不抵债,外籍高层们已经离开中国,他们委托律师全权处理后续的情况。政府部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公安、人社、法院及工厂所在地的政府机构等多个部门来到工厂,第一时间将厂里的设备、厂房、土地等进行了查封。
犯愁 3万多工钱“打水漂”
当时工厂还有上千名员工,公司拖欠了大家半个月的工资。另外,公司还应当支付员工劳动赔偿金、保险及失业金等各项费用。算到王翠芹头上,应当分到3万多元,可现在这些钱要“打水漂”了。
“我们都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谁能想到突然就关门了。”王翠芹说,“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一个上初中,一个刚出生,都是花钱的时候。一家花费全靠丈夫的工资支持,我也不忍心看他这么累。 ”
行动 法院介入清点企业资产
工友们推选由在场的几名公司中层组成 “讨薪联合处置小组”,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通过法律途径要回工钱。他们先找到劳动仲裁部门,由仲裁部门进行仲裁并出具裁定书,要求公司支付上千名员工共计3900余万元。可裁定书约定的日期到了,工厂依然没有支付工资,工人们带着裁定书直接到胶州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胶州法院执行局立案之后,办案法官准备清点查封的资产,并按照法律程序准备拍卖。“厂区很大,而且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清点十分复杂。”执行局的法官与工厂员工共计40多人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资产清点清楚,并通过评估机构确定工厂资产为1亿元左右。就在法院处理案件期间,王翠芹考虑到一家人的情况,只能又去找另外一家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等消息。“说实话,干活都不踏实,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钱,可能最后也根本拿不到。 ”
拍卖 先发工资再还其他债主
王翠芹和工人们都焦急,法官们也都没闲着。评估完毕后法院组织对其中的不动产进行拍卖,不过由于体量太大,多次拍卖均流拍。终于在2013年9月,胶州一家投资公司参与竞买,并以4421万余元的价格买走。当这笔钱到了法院执行局账户时,钱该如何分配又成了一个问题。宋伟介绍,除了工人工资之外,公司还在银行有抵押资产,对于这种情况需将钱优先给银行。 “但是工厂的工人也都不容易,好多人就等着这笔钱回家。 ”于是执行局的法官与银行方协商,银行同意先把钱支付给工人,剩余的钱再给银行。
随后执行局与联合处置小组的工人们联系,让他们组织工人准备领钱。现在,王翠芹与大部分员工都已经领到了钱。“现在案件还在进一步执行当中,下个月我们将对剩余的动产进行拍卖,拍卖所得款项继续支付其他工人工资及银行的债务。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婷 实习生 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