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六成受访者常刷微信朋友圈 年点赞数万次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1-22 06:33:11 字号:A- A+

    众多市民微信朋友圈里“晒”赞数

    记者调查:部分市民每天刷“朋友圈”已成生活常态

    你点了多少赞?

 

    最近,市民浏览微信朋友圈时会发现,有不少人将自己去年一年点赞和被赞的统计数据截图发在朋友圈上,有人晒出自己一年点赞超过5万次“求”超越。昨日,早报记者调查了3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市民,发现在使用微信的市民中,不分男女老少,每天刷“朋友圈”已成为生活的常态,甚至有人一天玩微信的时间超过三四个小时,直到把所有的“红点”都“消灭”才能安心做其他事情,而时间就在这手指滑动间流走。

    现象: 朋友圈里晒点赞数

    最近,市民浏览微信朋友圈会发现,有不少人将自己去年一年点赞和被赞的数量发在朋友圈上。其中有点赞破万的“点赞小能手”,也有一年内点的赞不过十位数的 “吝啬鬼”。微信的点赞统计,颇有致敬支付宝的“十年账单”的味道。市民王先生就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点赞,其中他一年中点赞1212个,收获了1661个赞,并戏称“微信现在也开始走心了”。而王先生表示,微信点赞就是动动手指,通过给朋友拍摄的旅游照片,家人转发的健康贴士点赞,来向朋友和家人表达一种关心和支持,而当自己发的朋友圈收到别人的赞时,他也感觉受到了别人的关心。

    原来,最近微信发布新版ios微信6.1,进入后前两个页面就是微信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送出的赞”和“收获的赞”的统计。

    年点5万赞“求”超越

    很多网友称,自己的朋友圈有一类人,不管是谁发的,不论发的是什么内容,都“秒赞”,被网友戏称为 “点赞狂魔”。其中,一张一年内点赞52881次的截图被迅速转发,在网上红了起来。记者算了一下,如果一年按照365天算,那每天大约要点145个赞。

    相比“点赞狂魔”,微信中还有一项特殊人群,称为“潜水军”。他们每天也和平常人一样,每天关注着朋友圈里的新鲜事,但是奇怪的是,他们几乎不点赞,而朋友圈里也鲜少出现他们的最新动态。岛城一高校文学院大三学生小魏就被朋友戏称为“惜字如金”,她晒出的朋友圈一年收获了68个赞,而点赞的个数只有27个。所以在朋友圈,小魏的注释是“对我而言,点赞不容易,当面夸简单”。

    分析 点赞容易当面夸太难

    “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微信最后附上的两句简单话语,引发了网友的热切讨论。不少网友发帖称,这两句话是当下社会间人际关系的缩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智能手机在大众之间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各类交友通讯软件应运而生,人们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功能表示非常的支持。

    刚上大一的小彤告诉记者,刚上大学时,班里的同学间都不熟悉,于是班长组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让每个人都互加好友。小彤看着新同学发朋友圈偶尔去点赞,而通过朋友圈看到隔壁宿舍小冉和自己有相同的摄影爱好,于是慢慢和小冉熟络起来,没课时,两个人就相约去拍照。“微信的点赞让我们班的同学熟络起来,也让我找到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小彤表示,当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想夸对方还是比较难开口。点赞现在成了班里的流行,而比谁收到的赞更多也成为了一种潮流。

    许多赞未必出于本心

    很多人也对微信等交友软件和点赞现象持一些看法。市民张先生表示,由于自己干销售工作,所以微信上的客户比好友还多,自己发和朋友出去旅游的图片时,经常会发朋友圈,而为了隐私性,经常把客户们都“屏蔽”,只显示给家人和朋友看。而有时候,看到客户发了朋友圈,在下面点赞已经成了张先生的一种习惯,很多时候,他并不清楚对方的照片和文字到底发了什么内容。

    “微信和点赞对我来说,有时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张先生说。早报记者了解发现,不少人因工作需要而申了两个微信号,一个专属朋友和家人,一个专属客户和领导。而面对不熟悉的人发朋友圈,人们通常不在微信下面进行评论,只是通过点赞来表达支持。而很多人戏称,“很多人就是在微信上点赞的关系,私下并不熟悉。”这无形中就折射出一种现象,就是微信上的“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

    讲述 一天三四个小时消磨时光

    “自从我爱人手机里下载了微信后,她就懒得做家务了。”已经退休的刘先生抱怨说,他妻子以前可勤快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可是自从孩子给她在手机上下了微信后,天天捧着手机,也懒得做饭,经常是倒在沙发上一玩微信就是三四个小时,到了睡觉的时间,还迟迟不愿离开沙发。

    两口子以前经常能聊聊天、说说话,现在妻子却不愿和他聊天了,却总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爱人成了‘朋友圈’控,懒得做家务,冷落了我,现在我感觉这日子过得少了滋味。”60岁的刘先生说。

    今年45岁的李女士工作压力大,生活烦心事多,最近,她把自己郁闷的心情写成短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没想到不到1分钟,就有朋友回应,大家纷纷关心地问她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有劝慰的,有要帮忙的,让杨女士十分感动。“有了‘朋友圈’,就有了抒发喜怒哀乐的地方,看到大家很快回应,有这么多人关心我,让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和无助。”李女士说。

    消灭所有“小红点”成习惯

    在一家文化企业工作的汪先生,自从手机里有了微信以后,每天没事的时候刷“朋友圈”成了他的习惯。开始,他只是加了几个同学、朋友,后来在酒桌上、聚会时,大家经常互加微信,他的“朋友圈”由十几人扩展到200多人,由最初的家人、恋人、同学、密友,扩大到领导、同事、客户、酒桌上认识的不熟悉的人,此外,还有一些通过“附近的人”加进来的网友。

    随着“朋友圈”队伍的壮大,几乎每次打开微信,“朋友圈”的“红点”都是亮着的,晒旅游照片的、自拍头像的、晒餐桌上饭菜的、发广告的……让他眼花缭乱。

    由于信息海量,他生怕漏掉一条重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每天看微信用掉很多时间,有时候他也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打开“朋友圈”,他就停不下,非要把大家发的内容全部浏览一遍才放心,感兴趣的内容他还要打开仔细看完才作罢,彻底成了“朋友圈”控。

    调查 六成受访者常逛朋友圈

    微信之类的社交工具,对很多人的生活来说已是必需品;闲暇时刷刷朋友圈,亦是每日的常态。早报记者调查了3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市民,数据显示,80后受访者占据使用“朋友圈”的绝对主力,超五成以上的比例,90后受访者以近三成的比例名列第二。

    统计数据显示,在使用微信的市民中,不分男女老少,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看朋友圈里大家都说什么了,发什么信息了;每天白天,一有空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刷屏,坐公交车、长途汽车、火车、到饭店吃饭、家人聚餐,甚至走路,到处都是低头刷屏看“朋友圈”的人。睡觉前的最后一眼,也是看“朋友圈”,把所有的“红点”都“消灭”了,才能安然睡去。

    调查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像赵先生这样偶尔会使用的受访者占30%,随时随地选择使用“朋友圈”的受访者占5%。

    [ 专家 ] 少刷朋友圈提高时间质量

    “我的朋友圈主要是朋友们的生活分享和文章转发。”昨日,市南区竹蜻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王竹君表示,虽然各种社交软件应用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但她个人还是提倡多尝试,毕竟现在人们置身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减少朋友圈花费的时间,提高时间质量,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关闭更新红点提示,让自己看不到更新,不去点开朋友圈;选择不看谁或不让谁看我的朋友圈,不看经常发比较消极信息的人的朋友圈,让自己在朋友圈里开心、自在。”王竹君介绍说,少看长文链接,不看消极的人发的链接,不看带有“必看、求转发”字眼的链接,从标题判断链接内容有无益处,可看可不看,选择不看。让自己少发朋友圈,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周大概发多少条。另外,多点给朋友们点赞,多发些正面的消息,让朋友圈温馨些阳光些,自己也开心。(记者 刘海龙 实习生 聂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