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路22号改造后实景图
“以往啊别提文化娱乐了,连上个厕所、做个饭都不方便。”曾是金华路、宣化路口的22号楼老住户的胡大姐感叹道。胡大姐自1991年就住这儿了,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载满了她23年的辛酸记忆。
居民圆梦乔迁住新房
已有四十多岁楼龄的筒子楼,是原纺织器材厂于1970年建设的单身宿舍。年久失修,缺少单独的厨房、卫生间,常年存在着电线老化、下水道堵塞、乱搭乱建等问题。
“我每年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搬出这筒子楼,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和胡大姐有着一样梦想的住户共有120户,在2014年,他们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去年12月底,120户居民成功实现安置房屋选房定位,并将于今年完成交房入住。届时居民将住进位于瑞昌路187号的颐和广场小区,享受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的新型现代化小区服务。
街道办事处搬进筒子楼
可原先的筒子楼该何去何从?直接拆除还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探索出另一条新路?四方街道办事处在对楼房结构进行鉴定后综合利用老旧楼房的现有资源,将其打造成了总面积3300平方米,集办公、公共服务、会议培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便民服务和居民文化活动场所。
街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楼体的原有结构,对该楼座的中间部分实施了部分拆除改造,建设了对外服务大厅以及多功能培训室。便民服务大厅的一隅,还种植了一株两层楼高的大叶女贞,周围散种着桂花。听工作人员介绍:“这块天井就像个空中花园,一层和二层都能共享这份绿意和花香。”一楼还修建了专门的信访工作室,工作人员可以在安静的空间里接待群众,有利于双方之间有效地沟通交流。
文娱生活有了大舞台
走上楼顶,一个15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呈现在眼前,边缘围种着杜鹃花。“我和姐妹们退休后闲不住,都爱好文艺表演,以前想聚在一起表演个节目、演奏个乐器,光找一个合适的场地就得半天。你看现在这个屋顶,就像个露天的舞台,不仅可以进行平常的练习,还可以经常举办小型文艺沙龙,充实了我们的娱乐生活。”胡大姐告诉笔者。
最让居民们引以自豪的,是楼体的另一侧区域。这里集中打造了800多平方米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占总面积的25%左右。正值午后,居民三三两两地聚在健身房里锻炼身体。李大哥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我退休后喜欢上了慢跑,可有时天气连着几天都不好,我就没地儿锻炼了。现在可真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除了健身房,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还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摄影、书画等活动室。四方街道办陈宇乐主任说:“我们今后会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书画展等,提供专门的展区将居民们的作品进行展示。由此,居民们告别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历史。”
“政府搬进筒子楼”这种改造利用回收旧楼房的做法,不但免除了老旧楼房的拆除资金、节省了公共服务场所的建设成本,每年为区财政节约办公用房租金百万余元,而且彻底改变了整个建筑外观陈旧、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更匠心独运地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便民的综合文化服务场所,奏响了“全民乐活”的幸福乐章。(记者 黄岚 梁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