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西施舌在青岛增殖繁衍 与海参鲍鱼并称海中三珍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赵玉勋 2015-03-02 06:25:49 字号:A- A+

    冬春季节,每当海水落潮的时候,家住黄岛区泊里镇邵家岚村的滕培忠就挎着竹篮,提着小铁铲,去村前的沙滩上挖西施舌,平均每潮她能挖二三十个,每个能卖5到10元,一天收入200元不成问题。西施舌是岛城一种传统名贵海鲜,与海参、鲍鱼并称为“海中三珍”。近年由于产量骤减,当地渔业部门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2012年,“泊里西施舌”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那年起,黄岛海渔部门分3次放流西施舌亲贝约4万斤。再过几年,西施舌家族又将在黄岛前海兴旺起来。

    探访

    挖西施舌是个技术活儿

    昨天上午,黄岛区泊里镇邵家岚村前海边,此时正值落潮,海水褪去,露出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亮光,几只小船在远处的浅海里摇曳,海鸥飞舞,景色如画,很多人看到如此美景都驻足欣赏。然而,62岁的邵家岚村妇女滕培忠却顾不上这些,她和几个伙伴儿一起,左臂挎着一个竹篮,右手提着一个小铲子,漫过浅水,越过石栏,快步向沙滩深处走去。

    滕培忠是一名专业挖蛤人,因为有个男人名字,常被伙伴儿调侃。“俺姐姐妹妹都有,就是没有兄弟,俺爹就给俺起了这么个名字,打小把俺当男孩养。”滕培忠说,正因为如此,她的性格更加坚韧、吃苦耐劳。自打嫁到邵家岚村后,每年元旦过后到4月上旬,她都会到前海挖西施舌,算起来,已经干这营生30多年了。为什么冬春季节西施舌格外多呢?滕培忠说,那是因为这两季风大,可以让海水落潮更彻底;另外,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西施舌就到深海里产卵去了,想捕捉它们就难了。

    来到沙滩深处,滕培忠挽起袖子,戴上手套,猛踩脚下细沙,不一会儿的工夫,10平方米左右的一片沙滩上遍布她的脚印。然后滕培忠仔细观察,发现有凹下明显的拳头大的小坑儿就赶紧蹲下身子,用铲子挖一下,大多能收获一个西施舌。“西施舌是蛤蜊的一种,只不过个头大罢了。有它们在的地方,沙土格外松软,用脚踩踩就会凹下去。”滕培忠说,其实捕捉西施舌最好的工具是碾子,在退潮后,用碾子将沙滩碾平,会出现更多的小坑儿;只需用小铲轻轻一掘,即可收获一只。“用碾子可是个力气活,大老爷们行,俺拉不动,可现在大老爷们出来挖这个的已经很少了。”滕培忠说。

    下铲时,滕培忠用的力道很轻,几乎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别看西施舌个头大,但是它的壳儿薄得很,用劲儿大了,就会将壳铲破,就不值钱了。”滕培忠说。不到一个小时,滕培忠就挖了十几个西施舌,个头大的,跟成人掌心差不多。“这样的每个能卖10块钱,小的也能卖5块,不用到市场卖,会有专门的贩子来收。”滕培忠介绍,她平均每潮能挖二三十个西施舌。“西施舌有时也成群结队的呢,年前我曾经碰巧挖到一窝,不到一平方米大的地方挖出7个。”滕培忠说。

    讲述

    曾经靠它为儿子赚学费

    “现如今,这西施舌的数量可比以前少多啦。”邵家岚村村民宋相荣感慨地说。宋相荣今年58岁,打小在海边长大,从事贝类收购工作已经20多年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俺这海里的西施舌真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啊。”宋相荣说,那时他的孩子正上小学,每天落潮的时候,他就会来到沙滩上,也不用捎什么工具,就用手挖,不到一小时能收获十几斤西施舌。“那时仅这片海域,一天也能挖出几千斤吧。不过不值钱,每斤也就块儿八毛的,俺村很多人就靠挖这个卖点钱,供孩子上学。”宋相荣说,西施舌的味道之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他每天会留几只,晚上放在锅里,加点水随便一煮,整个房间里便弥漫着一股鲜鲜的味,他就这样吃着肉、喝着汤,再抿几口烧酒,小日子过得幸福又惬意。

    正因为有这么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后来宋相荣放弃去城里打工的机会,专门在老家收购各种贝类包括西施舌。目前,宋相荣的事业已经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搞收购外,他还搞起了水产养殖。“但西施舌是不能养殖的,即便养活了,味道也远没有野生的鲜美,我一般都是将它们收回来后放在池子里一两天,让它们将沙吐净,然后发到各大酒店。”宋相荣介绍,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西施舌的价格也是一路攀升,到90年代末,每斤就值十几块钱了,进入新世纪后,每斤至少30块钱,而现在则要四五十块钱一斤。

    传说

    美女西施投江后舌头化成

    “泊里镇信阳前海的西施舌与众不同,它的外壳呈浅黄色,个头大,味道格外鲜美。”黄岛区海渔局生产科邵科长介绍,因为这段海域位于黄家塘湾,这里滩涂辽阔而坡缓,向海中自然延伸1000米左右,底质为细沙或沙泥,沿岸植被茂密,水质清新无污染,自然环境优良。有白马河、横河等较多河流注入海区,水质肥沃,微生物丰富,这样的区域是西施舌最理想的栖息地。

    关于西施舌,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大队人马东巡至琅琊郡时,曾吃到一菜,这菜的主料即是“西施舌”。秦始皇被其绝美的风味所折服,便问其来历。地方官禀告说,在春秋吴越相争时,越国为吴国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报仇,其中一计便是选送美女西施侍奉吴王夫差,以使之沉湎酒色,疏理国政,对越国失掉防范之心。十多年后,越王在大臣文种、范蠡的帮助下,率精兵击败吴国。此时的西施见国仇已报,为保名节,便投江而亡。其行感动了上苍,为使其芳名千古,便让其舌化为一蚌,漂浮于海,后历经沧桑移于黄家塘湾畔,被当地人称之为“西施舌”。

    保护

    连续三年放流4万斤亲贝

    西施舌价格的急剧攀升引来大量捕捞者,甚至一些挖蛤船也来凑热闹,他们的加入,破坏了黄家塘湾的海洋生态,也给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西施舌带来灭顶之灾,导致数量锐减。“现在我一天也就能收百余斤西施舌,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才收了5000多斤,这个量仅相当于20年前一天的收获量,实在太小了。”宋相荣介绍。

    西施舌毕竟是岛城一种传统名贵海鲜,与海参、鲍鱼并称为“海中三珍”。为了不让它绝迹于江湖,当地渔业部门做了很多努力。“2012年,‘泊里西施舌’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那年起,我们就分3次在黄家塘湾和灵山湾放流西施舌亲贝约4万斤。”邵科长介绍,目前,这批西施舌亲贝已适应了当地海域环境,正在成长繁育。可以期待,几年后,西施舌家族又将在黄岛前海兴旺起来。

    美味

    众多文人墨客被它折服

    西施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介属之美,莫过于西施”。明朝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说:“西施舌具有益精,润肺腑,止烦渴等医药功能”。关于西施舌的吃法,众多文人墨客有过描述,大概是只需用清水或鸡汤煮即可,不需要用油烹或加入太多配料。因为西施舌本身味道至鲜,贸然加入作料反而会影响到它的美味。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写道: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个性浪漫性优雅的郁达夫,也被西施舌的美味折服,曾在1936年专门撰文写道:西施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汤适宜,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摄影 记者 赵玉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