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2014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顶着“青农硬币哥”头衔被同学所熟知的张皓,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成为此次青岛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作为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传播学2011级的在校生,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不仅身体力行创办“一毛基金会”以微小的力量带动同学,更曾经深入“生命禁区”进入海拔5000米的日喀则地区支教。张皓不仅有情怀,更有能力,现在考研成功的他同时在运营两个工作室,其中的一家工作室年收入8万元,而在张皓看来,这更像是个“造梦”的地方,在这里,学弟学妹可以收获成长,自己则可以收获感动。
缘起 捡零钱成就“青农硬币哥”
1990年,张皓出生在山东济宁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有一回看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吃鸡蛋,他竟然馋得去咬小朋友的手。 1992年的夏天,两岁的张皓因为无人看管,不小心掉进了废弃石灰窖,村里人把他捞上来时,张皓已经没了呼吸,村民以为张皓不会再活过来,就把他扔在石头上放着,等待处理后事。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他竟然又活了过来,石灰水给他带来了败血症,但是坚强的张皓还是康复了。
略显贫寒的家庭和九死一生的经历,不仅没有影响张皓的成长,反而让他拥有了一种能量,一种愿意影响他人的能量。 1997年,张皓7岁,他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100元钱,想都没想就把钱交给了老师,当时母亲告诉张皓,“孩子,你做的对,不是你的东西你就不应该拿。 ”就是这件小事、这句话,影响了张皓后来的人生轨迹。 “高一的时候,我们经常去体育场上锻炼,体育场上铺着白灰,有时会捡到一毛钱,我就这样慢慢攒着。 ”张皓说,在他上高中时,一毛钱还不算是小数目,打一次水的价格就是一毛,当时张皓有个小小的牙膏盒,里面塞满了自己捡来的零钱,随后赶上汶川地震,张皓又拿出了一些生活费,一起捐了出去。
经历 进入“生命禁区”与孩子面对面
就是这次的经历,让他有了发起“一毛基金会”的念头,即通过微小的善举来感染更多人。进入大学之后,张皓把“一毛基金会”带进了大学,两年前,他把两年在校园陆续捡到的两千余枚硬币,加上自己的一部分钱,全部捐给了患白血病、急需手术费的宋玉丹同学,还发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这个简单又质朴的行动,在校园里掀起了汇聚爱心的热潮,甚至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他也成了同学口中的“青农硬币哥”。 “做基金会,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付出,每个人都是创始人、参与者和坚守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只是还没有放大,聚集在一起,就能有更大的力量。 ”在张皓看来,自己的“一毛基金会”更像是火种,把一直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力量一一点燃,成为燎原之势。
在做基金会的同时,张皓还开始接触支教工作,先后去过甘肃及山东枣庄等地支教。 2014年7月,张皓通过网络与山东建筑大学、烟台大学等7名同学自发组成西藏支教队伍,在当地边防武警的帮助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平均海拔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仲巴县开展对困难儿童的助学支教活动。 “当时我从青岛到北京再到拉萨,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唐古拉山口的时候,因为低温缺氧,有同伴出现了眩晕、呕吐情况,当时心里真的很害怕。 ”每天感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承受着上秒雹子下秒雨雪的极端天气,还要克服语言不通等困难,张皓和同伴们在那里待了1个月,完成了当地儿童贫困信息统计工作,这里因为海拔高,不曾有支教队伍到达过,他们被当地百姓评价为第一个到达仲巴县的支教队伍。
梦想 努力奋斗为孩子的梦添彩
这次的西藏支教之行,让张皓感知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世界。 “他们那里的孩子其实特别简单,他们没有见过树,也没有见过海,我感觉连他们的梦都是缺失颜色的,不是五彩斑斓的。 ”深有感触的张皓回到青岛后,开始了漫长的帮这些孩子梦想“添彩”活动,通过借助各种力量,前后陆陆续续帮当地孩子捐过物资和书籍。 “他们当地最缺乏的是藏语书籍,但这种书籍实在太难找了,我们现在还在努力,今年我打算结合毕业生离校季,再做一次活动。 ”
张皓说,自己之前研究过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现在他深感自己还不够强,他希望可以把自己的“一毛基金会”做大做强,将来利用这一基金会一方面帮助那些独立自强、努力奋斗的人,另一方面把重心放在援助教育上。“我去了西藏才发现,那里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 ”
行动 自己创业帮学弟们“造梦”
不仅在公益路上越走越远,在农大校园里也充满着他的正能量。 2013年,张皓与老师一起创办了SoLoMo新媒体工作室,开创了“青农青年”品牌栏目,通过影视来传达公益心声,宣传校园优秀人物。另一方面,从大一张皓就开始着手拍片,2013年开了自己的特写影像工作室,经过一年多发展,现在的他已建立了自己的客户关系,工作室年收入达8万多元。 “一开始跑客户的时候,没有样片,没有经验,别人不认可我们,做起来非常难。”张皓回忆,创业期自己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熬夜到很晚剪片,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样片,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制作经验,做起来也得心应手很多。
“我之前尝试过很多兼职,发传单、端盘子都干过,但我觉得像现在这样用技术来赚钱,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干成事业是很幸福的事情。 ”张皓介绍,他们每年接的单子,有婚礼跟拍的,也有政府、街道等的宣传片,个人写真也接拍。 “像我们这样做媒体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个小小的电影梦的,如果有可能的话,考虑能从微电影中逐步走出去。 ”这家现在5人的工作室,除了是张皓“造梦”的地方,更是给学弟学妹们搭建的学习平台,在这里,这些电影菜鸟们从什么都不会,渐渐成为了会摄像会剪辑的高手。眼下考研成功的张皓仍在忙碌,忙着给西藏的孩子们筹集物资,忙着进行自己的工作室,忙着手把手教学弟学妹,他说,年轻总得有点梦想,公益、创业和深造从来就不会停歇。(记者 王晓雨 通讯员 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