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163号
中山路163号的山墙
中山路165号
中山路165号的山墙
中山路167号
中山路179号
中山路179号的房檐
中山路216号
据说当年在中山路的北头聚集了诸多的民族产业,老字号的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兴盛一时。现在虽然留下的建筑已经不多,但风采依旧,底蕴犹在。
中山路163号是栋二层的里院建筑,花岗岩的筑基,淡黄色的墙面上配有白线装饰,红瓦的斜坡屋顶。在建筑向中山路的一面有两个形状不同,装饰花纹却相同的山墙,让建筑显得非常独特。走入天井,建筑的二楼围廊是用弧形的木条装饰的,弧形的中间有花骨朵状的垂头点缀。住在周围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当年是个旅店,由于靠近街口,生意非常红火。
中山路165号是栋3层高的里院,从街口看是栋“L”形建筑,花岗岩筑基,黄色墙面,红瓦屋顶。在建筑的顶部有白色的粗线条装饰,配有漂亮的山墙,山墙上白色的圆盘内配有立体的8瓣花装饰。在中山路上散步的刘姓老人告诉记者,这栋楼有80多年历史,解放前是家书店,解放后新华书店也在这开过。
中山路167号是栋街口建筑,2层的小楼面向街口的一面是建筑的正面顶部有个非常显眼的山墙,山墙非常高,几乎占据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的高度。山墙的中间有半圆形的气窗。住在周围的老人说这里当年是个不大的杂货铺子。
中山路179号是栋非常特别的建筑,3层高,砖红色琉璃瓦的墙面上有白底绿线条花纹装饰,顶部是仿古式的飞檐斗拱,檐下有条形的龙纹彩绘,建筑的正面有两条黑色大理石装饰,上面刻着一副对联:“洞庭碧螺朱兰贡尖,西湖龙井茉莉大方”喜欢喝茶的人一看就懂,这上面的是茶叶名字,据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几种茶。这里是家茶庄,是当年颇有名气的青岛老字号茶庄“福生德”。据说“福生德”1939年就在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北端开业,经营全国名茶,以品种最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而闻名。1987年该店经整修更新后恢复老字号。
中山路216号是最北端的建筑,位于路交叉口,就是一栋著名的街景建筑。建筑平面呈L型,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古堡式塔楼,顶部处理成双层的尖圆样式,有绿铜皮复顶的尖塔。远看更似一栋独立的建筑物。建筑使用花岗岩蘑菇石筑基,淡黄色的拉毛墙面,建筑高5层,塔楼的最上层是一个环周的窗户,更像是一处观光塔或者是瞭望塔,塔楼的中部和顶端设有竖长的气窗,正门东向,半圆石条凸石嵌门边,内为鹅卵石和花岗石边组成扇形装饰。平台檐台有蘑菇石饰边,石条嵌外墙门窗套,建筑格调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据说该部分建于德占初期。后来在上世纪20年代,在该建筑的侧翼采用相同建筑风格又增加了3层的附房,就是现在看到的北部建筑。
这里是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旧址。有资料称,1900年5月,青岛市区第一次用电照明。1914年11月日占青岛后,即组织电灯管理委员会,接管德国资本的电灯厂,于12月12日恢复发电。次年的1月1日,日本人将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隶属于青岛日本守备军递信部,直到8年后交还给接收胶澳的中国北洋政府。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发电所和其发电工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
宏仁堂与中和戏院
老青岛有俗语:“身穿谦祥益……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其中,中和戏院与宏仁堂都位于中山路北端,二者中间仅相隔数个门牌号。
说起宏仁堂,六十岁左右刘女士最先想到的竟是宏仁堂的自制五香粉。“以前每到过年自家灌香肠,配方里的五香面儿都一定得是宏仁堂的。不方便买的,就让家住附近的同事给捎。”要说原因,刘女士猜测说:“方都是老人传下来的,估计是他家的五香面儿不掺假,比较纯。”
药品正宗,是很多青岛老人对宏仁堂的印象。现如今,中山路上的宏仁堂门口,是大大的“宏仁堂”三个字。而在解放前刚开业时,它的招牌是“乐家老铺宏仁堂”。
青岛中山路上的乐家老铺宏仁堂开业于上世纪30年代,是北京乐家老铺其中一支在青岛的分店。乐家的祖上曾为清宫提供过宫廷御用药,包括慈禧太后服用过的乌鸡白凤丸。独家的宫廷秘方为宏仁堂带来了很大的市场优势。青岛宏仁堂一方面自己生产中成药,另一方面也从北京的总店进药,有诸如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紫雪散、活络丹等上百种来自宫廷秘方的药品。据一些老人回忆,宏仁堂当年的价格比其他药店都要高一些,但是因为药品种类齐全,用料讲究,所以老百姓都很认“乐家老铺宏仁堂”的招牌,图个放心。
中和戏院,即现青岛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所在位置。它历经多次更名,曾有中国戏院、乐乐座、青岛大戏院、中和戏院、华乐戏院等等名称。据说,中和戏院建于上世纪初,最初上演茂腔、柳腔等戏。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曾将这里改为放映日本电影和戏剧的地方,称为“乐乐座”。
约上世纪三十年代,戏院重新由中国人经营,几次易名后称为中和戏院,开始演出京剧与评剧。戏院内约有六七百个座位,全部为成排的长条凳。在四十年代中期,戏院更名为华乐戏院。
“华乐戏院那时候上演连台戏,一般一本可以演一个星期,每天日夜两场。比如白天演第一本,晚上演第二本。就好像现在电视上播连续剧一样。”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位老人回忆起当时去看戏的那股兴奋劲儿,仍然记忆犹新。
“看《封神榜》的印象最深刻。演到两人斗法,一个人一伸手,就有一件被白光围绕着的宝器向对方飞去,然后对方也亮出武器,同样有一道白光。叮叮咣咣,打得难解难分。”老人说,长大后知道这只是魔术戏法。华乐戏院的这种表演方法在其他戏院并不多见,但由于它的场面热闹,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上世纪五十年代,戏院因成为危房而被拆除,后建成现在的工艺美术品公司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