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
“产”字也想办“身份证”
记者曾报道过,在城阳流亭街道还有“苇产”这个地方。根据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始祖舜从云南迁居胶邑(原胶南一带),后百余年其后代移居即墨南乡,也就是现在社区所在的位置。“附近靠近盐滩,周围芦苇丛生,当地人称呼芦苇,一种叫做苇子,一种叫做(山)子,故名苇产。”社区工作人员说,产字念shan,一声,与“山”同音。为何这么叫?可能与当地方言有关,后来一步步延伸成现在的字。
这个字在当地已经用了500多年,因字库中没有,平时电脑打材料多用“山”字代替,已成为习惯。“可对外交流上,还是有不少麻烦。”工作人员说,因这个字和“芦”字近似,又有类似的意思,村民收快递时,时常被错打成 “苇芦”社区,听起来怪别扭,好在当地派出所户籍录入系统有这个字,办身份证就方便多了。看了早报关于“色”字录入字库的相关报道后,社区表示也有意申请加入字库。
讲述:
即墨方言生僻字也不少
即墨市民姜先生来电反映说,在即墨一些地方,也存在许多会说不会写的方言生僻字。像“术”和“会”等,在即墨许多地方作为方言用得十分广泛,但在字典里查不到也拼不出的,属于典型的生僻字。
如“术”这个字,在即墨甚至许多青岛土著人当中念“mu”,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方言,祖辈传下来,大都会念不会写。姜先生说,他就出生在即墨东部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从小就会说这个字,意思就是含着或品尝。老人一般在让小孩子吃东西时常说“术啦”,哄孩子吃药片时,也经常会用到这个字。而“会”字念“hui”,是摔跤的意思,常用在农村孩子之间打架时,两人“会跤”之用。“过去即墨方言中,还有更多只会说不会写的生僻字,现在有些已慢慢消失。”姜先生说,一些极具特色的方言只在上了年纪的一些老人中流传。
“几年前,对即墨方言有过研究的韩先生专门写了一本关于即墨地方方言的书,这些方言里面就记载了不少生僻字。”姜先生说,即墨方言具有很深的地域文化特点,随着历史的变革,不同时代和文化交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方言,这些生僻字也是民间智慧的产物,应该很好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