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来临了,商家摆出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学校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灵动的身影。从50年代建国之初的物资匮乏到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曾经的孩子已成为老人,一样的六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记忆。近期,记者采访到了几位不同年代的几位普通人,来看一看他们的六一和童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
50后:只听过六一,但没过过
“我们小时候啊,真没什么可玩的,那时候家里都穷。我们就是凑在一块绣绣花、缝个沙包玩玩。”58岁的林淑芳给记者回顾自己的童年时,不住地感慨。出生于1957年的林阿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少年儿童,国家百废待兴,物质匮乏,贫穷是这一代人对于童年的共同记忆。林阿姨告诉记者,自己9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帮着家里的大人分担家务,甚至能够绣花赚点钱来补贴家用。
“六一儿童节,光是听说过,从来没过过,不敢想。”当被问到自己小时候如何庆祝六一时,林阿姨摆摆手,边说便笑了起来。不过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仍有一些童年的乐趣让她回忆起来嘴角都泛着笑。“我那时候会拿一分钱、两分钱去小摊买本小人书看,那就相当于图书馆呢。”林阿姨的话语间都透着自豪。
60后:我们那会儿的玩意可比现在丰富多了
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王芳今年也已年过半百,不过与林淑芳这一代人相比,他们童年时期的情况稍微好转,但仍未摆脱贫穷带来的困窘。“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吃都吃不饱,常常萝卜咸菜就是一顿饭。”回忆起小时候所经历的“艰难岁月”,王芳并没有太多伤感,她坦言,虽然物质匮乏,但毕竟当时年纪小,生活的主题对他们来说还是“玩”,怎么样变着花样找乐趣,可谓创意百出。
“你们肯定没见过,我们那时候都兴滚铁环。用扁铁或者钢丝弯成一个大圆箍,用一根铁钩推着往前跑,看谁跑得快。”怕记者不明白,王阿姨一边比划着,一边还不住地做着说明。“别看一个小小的铁环,滚起来可是很需要技术的,我就玩得很好。”说到这,王阿姨笑了起来。
70后:铁皮玩具里的童年往事
出生于70年代的这代人,正赶上历史的转折点,文革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但外界的变化并没有在孩子身上留下太深的印象,回顾起自己的童年,1975年出生的赵毅更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创造”的各种各样新玩法,而铁皮玩具则是绕不开的话题。
“小姑娘们一般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像我们男孩就趴在地上打弹珠,还有‘撞拐’,就是一腿抬起来,一腿支撑,几个人对撞。”家住市南区的赵毅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他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听起来挺“土”的玩法之外,大概大家最热衷的就是各种铁皮玩具了。“一般的市场上都能买到上了发条的小青蛙、小火车,不过我们小时候家里也都不太富裕,都是一个人买了大家一起玩。”
说起儿童节的过法,赵毅在沉思了一会后坦言:“还真没有什么太深的记忆,父母都忙着上班挣钱,也就是能带着到公园里玩玩,印象里好像跟爸妈去过中山公园。”不过对于童年,赵以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自由,“父母都忙,没时间管我们,也就是上学时老师管管,放学了我们就跟放羊了一样;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课外班辅导班要上。”
他的女儿出生于2006年,是标准的00后,适逢六一前夕,他还抽时间带着女儿到游乐场玩了一天,9岁的女儿喜欢钢琴、户外运动,物质生活相比赵毅都有很大的改善,但赵毅并不觉得自己的童年和女儿的童年有可比性,“不同的时代,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幸福。”他想了想,说道。
80后:涂腮红戴大红花上台演节目
“从一个月前就盼着过六一,因为那天可以不用上课,还可以穿新裙子、吃冰激凌,上台表演节目。”28岁的银行职员刘玉这样总结自己远去的六一儿童节和少年时代。 “那时候腮红都涂得很浓,头上通常还要带朵大红花,那个装扮现在看起来很土,但就是觉得很开心。”作为校园的文艺骨干,刘玉告诉记者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几乎每年儿童节都会上台表演节目,令她印象最深的不是舞台下众人的目光,也不是小伙伴们鲜艳的花裙子,而是活动结束后作为奖励的一大只冰激凌。而对于同样出生于80年代的小吴来说,她对于六一和童年最深的记忆则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各种游戏。
“什么丢手绢啊、跳皮筋啊、还有跳格子、捉迷藏、老鹰捉小鸡……反正现在能想到的我们几乎都玩过,我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大家就凑在一块跳皮筋,琢磨新玩法。”他的女儿今年4岁,与自己的童年相比,她觉得这一代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比之前好太多,但也丧失了不少乐趣。“我女儿每天跟她爸爸抢iPad,现在的小孩基本只跟机器玩,都没有机会和其他朋友们接触,我觉得这样不好。”
90后:网络里的少年时代
“让我想想哈,我们那时候反正跟同院的小伙伴们玩游戏。”当被问及童年与六一的记忆时,19岁的90后王新楞了一下,停顿了一会,他又补充了一句,“哎呀,我想不起名字来了。”
出生于1996年的他目前是青岛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自小在城市长大,王新告诉记者,从自己上小学那年开始家里买了电脑,因为是独生子,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和这台“机器”呆在一起。
“也出去和小朋友玩啊,捉迷藏、讲鬼故事什么的,不过印象都不太深了。”除了玩游戏、上网之外,王新的童年还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填满,他曾经上过一个暑假的游泳课,学过很长时间的象棋,还参加过不同种类的夏令营。但说起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实在想不起来了。”
“六一的时候还是挺盼望的,有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少年宫,看了一场表演,还挺高兴地。”想了想,王新说道。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