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134岁纸笸箩亮相青岛 市民可免费参考艺术展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刘海龙 赵健鹏 2015-06-13 07:33:33 字号:A- A+

134岁纸笸箩亮相青岛 市民可免费参考艺术展

134岁纸笸箩亮相青岛 市民可免费参考艺术展

134岁纸笸箩亮相青岛 市民可免费参考艺术展

134岁纸笸箩亮相青岛 市民可免费参考艺术展

    今天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昨日,李沧区“美在民间——剪纸刺绣艺术展”在青岛M6创意园(原国棉六厂)开展,406件剪纸和刺绣藏品集中展出,其中,全国有记载最早纸笸箩首次亮相。该艺术展将一直持续至6月16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134岁宝贝首次亮相

    昨日上午,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件带有“光绪辛巳”字样的万字纹纸浆脱模描金纸笸箩放在最中间的位置。“纸斗、纸笸箩是胶东地区民众就地取材创造的美观实用的传统民俗器具,它的产生年代已难以考证。全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笸箩是带有‘光绪辛巳’字样的万字纹纸浆脱模描金纸笸箩,也就是距今134年的1881年,目前展出的这一套有两件。”李沧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艾松林说,在旧时胶东,做纸斗是妇女常做的事,她们先把废纸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沥水拧干,加少许白黏土、牛毛菜或者掺和柳絮、黑面等搅匀,放在石臼中捣成纸浆。在所需形状的斗模上包上一层干布,用手将纸浆拍打到斗模上后,放在阳光下,边晒边用擀面杖反复滚压,直到纸斗光滑平整,待其似干未干之时把纸坯取下。斗盖常用苇席制成。然后用纸将斗体和斗盖内外裱糊,使其定型,再将各种剪纸图案贴上,一件漂亮的纸斗就制成了。纸斗又称“纸缸子”,百姓多用它盛面、盛米和各种杂粮。

    纸笸箩的制作方法分两种,一种与纸斗制作相同,另外一种是用苇箔或旧炕席做成形,口沿边角处包上布,然后内外糊上白纸,再用剪纸或手绘图案装饰。纸笸箩多用来盛放衣物用品,大的如小木箱,小的则如手掌。妇女盛缝衣物用品的用具,叫针线笸箩,老汉盛烟叶用的,叫烟笸箩。纸笸箩五颜六色,凸显出强烈的喜庆气氛。胶东东部地区旧时婚俗,出嫁时长辈要做大小两对笸箩作为陪嫁,称“喜笸箩”,内部外部均有精美的剪纸图案,上轿时外面用红布包起来。女子新婚后回娘家之日用喜笸箩装些喜饼或巧果带回。

    普通农家的工艺品

    本次展览是为庆祝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而举办的,展览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剪纸和刺绣,共展出李沧区文物管理部门多年来征集收藏的清至建国后民间剪纸和刺绣藏品262件套(406件),类别包括:剪纸类的窗裙、窗花、窗角、熏样、印花版、纸斗、纸笸箩等;刺绣类的云肩、围涎、肚兜、枕顶、虎头帽、荷包、绣花鞋、绣裙、信插等。其中,大型剪纸作品《世园印象》、窗裙和窗花彩绘剪纸、云肩和枕顶刺绣、剪纸纹纸斗和纸笸箩等,是本次展览的亮点。

    “茶壶套,是旧时北方百姓为了给陶瓷茶壶保温而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品。它由套底、套体、套盖组成。”艾所长说,旧时的茶壶套对于农家非常重要,一般人家都是摆放在桌案的显要位置,因为茶壶套的做工彰显着家庭主妇的针线活技巧。讲究人家都会有一个做工考究的茶壶套,即使自家人不会做,也要去求人绘制图案、加工而成。可以说,做工精致的茶壶套在旧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工艺品。

    剪纸和刺绣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举办展览,使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民间艺术之美。展览将于6月16日结束。

    时隔20多年 老职工回厂看展

    青岛九大国棉厂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随着历史变迁,不少老厂房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但位于四流中路46号的国棉六厂是个个案,它实现了从纱厂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华丽蜕变。“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M6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见证,这些老建筑承载着过去几代人的记忆。而作为极富历史色彩的青岛M6创意产业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旧址完整保留的基础上实现了老厂房的创意化改造。

    昨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78岁的刘光云老人一个人静静地打量着每一件藏品。原来,她是国棉六厂的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8岁。“我退休20多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回来,最初进厂门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留恋,脑海中浮现出棉花、织布的场景,还有些感慨。到展区看了这些民俗类的老物件后,发现很多刺绣都做得非常精致,体现了老祖宗的心灵手巧,我觉得展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要比继续织布的意义更大。”刘光云说。

    到民俗博物馆看“花样旗袍”

    昨日,记者从市民俗博物馆获悉,今天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该博物馆将在“文化遗产日”当天举办旗袍文化展演,向市民免费展出《华彩霓裳——二十世纪早期旗袍百芳图展》和时装表演队的旗袍秀。

    据介绍,旗袍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次展品都是上世纪20至40年代,老百姓家中的新潮年画和街头张贴的广告海报,其内容都是近代中国的旗袍女装,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审美的追求。因时代变迁,此类印品遗世稀少,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方努力搜求,征集到近百年前的图片精品。该展览今天正式开展,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民俗博物馆今天上午还将在明代古戏楼上举办一场旗袍时装秀,让古今旗袍同场展示不同魅力。旗袍时装秀今天上午10点开始,由于场地限制,现场仅能容纳约100名观众,市民可免票提前入场等候演出。

    民俗物件征集路走了十多年

    昨日,李沧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艾松林讲述了这些民俗文物征集的过程。

    2002年,李沧区委、区政府把“启动文物保护工程”列为当年政府要重点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投资100万元,对部分重点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保护。“当年,重点修复了大枣园牌坊和仙姑塔;建造了古城顶遗址公园,对古城顶遗址以公园的形式进行保护;公布了第一批八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文物收藏室,从保护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各类民间流散文物的征集。”艾所长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民俗物件征集之路,如今已有十多年。

    “我们先从辖区内征集,然后慢慢扩展到平度、莱西等周边区市,又从周边区市扩展到烟台、威海等地。前两年,我们听说一胶州收藏家手头上有大量代表着胶东民俗文化的藏品,但已经到济南定居。我们多次前往济南与他联系,最初,他并不愿意将这些藏品拿出来。后来,通过反复情感沟通,他才松了口。”艾所长说,打动收藏家的理由主要是这些藏品如果只留在他家里,最多只能给少数的亲朋好友看看,而捐赠给文物部门,不仅保存条件更好,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咱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文化。

    “十多年来,我们一共征集了2000多件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本次展出的剪纸和刺绣,就是我们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艾所长说。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刘海龙 赵健鹏)

     原标题:这对纸笸箩 134岁高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