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29日讯 雨污水管、自来水等十几种管线在地面道路下面纵横交错,被称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而青岛的雨污水管线建设更是闻名全国。28日,记者从市区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会议上获悉,我市已基本建设完成3D全景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用数字技术规范管线的建设和管理,破解了多头管理带来的各种不便和安全隐患。
地下管线,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问题”。如今,地下空间越来越拥挤,地表也越来越脆弱。另外,当施工遇到一些情况时,施工方往往作出临时的更改,这些更改后的管网,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了。因为施工而被挖断破坏供水管道、通信电缆的这一类新闻屡见不鲜。
据估算,国内城市每年因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城市能量输送、物质传输和信息传递等功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誉为城市的“生命线”。
我市自2012年5月启动了市区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市区约192平方公里普查范围内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工业、综合管(廊)沟8大类19种,共计9000余公里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市区地下管线埋设现状;同步建立了地下管线数据库和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地下管线信息浏览查询系统、地下管线三维展示系统。
在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记者看到,市区每条道路下的地下管线均已实现了信息化,随意点开一条道路可以看到地面各种五颜六色的线条,这些线条指代各种不同的地下管线,如蓝色代表自来水管线,绿色代表通讯管线,黄色代表污水管线等等。
最令人称奇的是,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手持式实景地下管线系统,由于其携带GPS定位系统,拿着这台与ipad相仿的设备,随意走到一条路上,即可立即透过地面,看到该路面下究竟有多少条地下管线,分别是什么管线,犹如给工程人员带上了一副“透视镜”,不用查看图纸,到达现场即可对地下管线一清二楚。“这对我们进行地下管网的现场检查、事故调查等将发挥重要作用,非常便捷。”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研发人员介绍说。(记者 朱颖)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