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青岛市原第三公园,位于今上海路、聊城路之间,现青岛工人文化宫所在地。
“第三公园,在市区聊城路侧,占地六十余亩。日管时代,名新町公园,我国接收以后,始改今名。园址傍山,绿坡植树,颇得自然佳趣。惟地点过于偏僻。日间游览,尚属相宜,若夜间,游人甚少。因此一般情侣,往往以此为幽会之所,青岛竹枝词中所谓‘绿荫絮语后,露沾其漆皮鞋’者,即咏此也。”这是1933年《青岛指南》对第三公园的介绍。
据史料记载,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日本当局在大鲍岛东山依其地势,修建了公园,栽花种树,还建了一个人工湖,供日本侨民观赏游玩,名叫“新町公园”。园内设施非常齐全,湖塘、亭阁、小桥、曲径、回廊、石桌石凳、各色景观灯应有尽有。 石阶小道非常多,另外,园内还种植了奇花异卉和高大的树木等。
中国政府接收青岛后,将此公园命名为“第三公园”。1934年,青岛工务局开始对公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市长沈鸿烈亲自主持。这次改造对公园进行全面的整修,而且还增建了运动场、足球场阶梯式看台和水池等。“第三公园”成了当时市北区,尤其是老城区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等活动的中心,是老青岛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在第三公园北部建了“山东每日新闻报社”,后改为“兴亚报社”,南部建了“日本陆军俱乐部”。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将“兴亚报社”改为“民言报社”;将“日本陆军俱乐部”改为“胶澳盐务管理处”。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民间艺人组成的大众游艺社开始在这里圈地建了一个演出场地,每天演出各种曲艺。普集路市场建成后,百货摊贩移了过来。新成立的青岛文联文工团没有演出场地,于是在第三公园西部建了一座露天的简易剧场,四周围拢起来,可容纳七八百个观众。文工团京剧队有荀派著名花旦徐翰英和著名小生演员刘雪涛领衔,观众很多。由于设备简易,所以票价比戏院便宜很多。
解放后,由于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坐落此地,“第三公园”更加发挥了它的“体育文化中心”地位。历年的全市职工工人文艺汇、大合唱、歌舞、话剧和小品比赛,也都是在这里举行。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外,这里还经常举行全市性的大型集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如这里还时不时地举办一些由工厂和社区组织的报告会、各种球赛、小型特色运动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