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岛市迄今为止单项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基础设施项目,青岛地铁的资金筹措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去年以来,青岛地铁创新思路,打破常规,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创新应用直接融资租赁模式等途径,进一步拓宽了地铁资金来源渠道,为满足地铁建设、运营及资源开发需要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发行首期中票
首试直接融资
日前,青岛地铁集团2015年度中期票据注册申请成功通过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会议,成功获发交易商协会《接受注册通知》,同意接收地铁集团中期票据注册,金额20亿元,相关额度可在两年内分期发行。其中,首期发行工作应在2个月内完成。本次中票系统系地铁集团在直接融资方面的首次尝试,也是青岛地铁在公开资本市场的首次亮相,首期中票的发行将有利于优化地铁集团债务结构,减少地铁项目成本,引导企业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期票据是一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直接融资工具。与传统银行贷款相比,具有融资成本较低、发行方式灵活、用途广泛等特点,且通过直接融资的价格发现机制,有利于彰显发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用能力。
“本次中期票据的成功发行可谓来之不易。自地铁开工建设以来,为确保项目资金需求和降低融资成本,地铁集团不断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在保证项目贷款落实和及时投放的同时,地铁集团一直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青岛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年底,青岛地铁集团正式启动首期中期票据注册发行工作,于2015年初完成了全部注册文件的编制并上报协会审批,在市国资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通过了交易商协会注册会议。
记者了解到,地铁集团首次发行中期票据的融资成本约为4.3%-4.8%,低于银团贷款利率,这将为地铁项目筹集到成本更低的建设资金带来更大便利。
“尝鲜”PPP模式
引入民资建地铁
除本次中期票据的成功试水,青岛地铁集团在夯实项目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为地铁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由于轨道交通投资大,具有公共事业性质,引入PPP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和压力,PPP模式充分突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以及在合作基础上的共赢和风险共担。这样一来,政府投资短期内可获得一定回报,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据了解,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地铁集团已被列入吸引社会化投资的试点单位,地铁1号线和13号线项目均已纳入我市第一批PPP重点项目。下一步,青岛地铁集团将结合市财政城市发展基金,加快PPP模式在青岛市大型项目的落地。
目前,青岛地铁集团在市财政局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已顺利完成了地铁1号线和13号线PPP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力争于近期落地,为我市其他PPP项目的实施起到示范效应。
除地铁1号线和13号线项目外,其他地铁项目也拟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其中,8号线项目拟采用“地铁+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通过项目建设与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引入中铁工、中建、绿地等优秀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合作方,开展PPP合作。4号线拟引入港铁、新加坡地铁及具有施工总承包能力的单位如中铁工、中铁建、中交建等单位成立联合体共同筹集项目资本金,在特许经营期25年内开展PPP合作。
车辆购置创新应用直接融资租赁模式
青岛蓝色硅谷城际轨道交通项目(11号线)预计总投资195.5亿元,机车约12亿元。在车辆购置资金的融资过程中,青岛地铁集团创新采用了融资租赁模式。约12亿元的机车购置拟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其余约165.3亿元投资采用BT方式融资。
根据合同,BT投资方中铁建将投入不低于本项目总投资额(扣除征地拆迁和机车购置后)的30%作为项目资本金,其余70%部分为银团贷款。目前相关贷款已获牵头行国开行批复同意。
“这一模式在满足项目建设的同时,也将缓解近期财政资本金需求11.7亿元,节省融资成本近4400万元。”青岛地铁集团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方面,青岛地铁集团加强与市发改委、财政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各方的沟通,积极申报,仅2015年就成功申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8亿元,相关资金已于8月底全部到位,有效解决了青岛市本级财政的资本金缺口,保障了项目建设。(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