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仲家洼村庄改造,拆掉破旧平房建起高楼,村民原地回迁住上高楼,但回迁房都是开放式楼院缺乏管理,小区环境一度脏乱不堪。昨日,记者从市北宁夏路街道了解到,该街道两年前投入资金20万元,对西仲一路29号至35号4栋居民楼围拢起来的楼院升级改造,除建设方便居民休闲的花廊凉亭外,还专门向老村民征集仲家洼村流传已久的家训家规,建起一个家训传统文化墙,使老村庄传统文化在楼院中产生凝聚力,居民通过自治使开放式楼院有了“高大上”的感觉。
回迁房试点居民自治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西仲一路的居民区看到,整个居民区都是开放式楼院,这里的居民楼虽然外观相近,但其中的29号楼院与其他楼院有所不同。楼院二层楼上悬挂着“宜居家园”四个大字,楼院内的环境也要比周边开放式楼院干净整洁许多。
据介绍,西仲一路这片居民楼,都是仲家洼村2000年城中村改造时的回迁房。虽然建设时间比较晚,但因为是回迁房,整个居民区仍然是老式的开放小区,其他硬件设施也不完善,地面铺设的人行道板没过几年就坑洼不平,每到下雨天就遍地泥水滩。2013年,宁夏路街道对西仲一路29号至35号拥有4栋居民楼的楼院升级改造,投入约20万元将其试点打造成居民自治的楼院,并将其命名为“宜居家园”。
花廊成了自治议事厅
“那些年的脏乱环境,我们真是住够了,楼院环境改造后一定得保持住。”楼院中8名楼长和热心居民组成楼院自治小组,对楼院的环境进行日常巡查管理。73岁的江理志告诉记者,改造前的楼院广场是居民们堆放垃圾和杂物的地方,杂物四周长满杂草,只有各个单元门连接进出小区的小路,因为经常有人走动,才留下一条弯弯曲曲没有杂草的过道。每到夏天,草丛中蚊子成群,居民们都不敢在院子里站一小会儿。经过整治后的楼院铺上彩色地面砖,进出车辆的道路还铺设了沥青路面。为方便居民茶余饭后在楼下休闲聊天,小广场上还专门搭建了一个带有休闲座椅的花廊,花廊四周种植了蔷薇,现在已经沿着花廊四角爬到两米多高。“以前邻居们都不愿意出门,现在每天晚饭后,花廊就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好多关于小区环境维护的事,都可以在这里说,大家在这样好的环境里也愿意接受。”江理志说,花廊既是楼院居民的会客厅,又是居民自治的议事厅,好多自治管理方法都是在这里商量决定的。
家训文化墙传承历史
记者在这个楼院的东侧发现,整个墙面被打造成一个家训传统文化墙,上面有各种传统治家理家的方法谏言。据介绍,这上面的家训都是楼院居民根据各家老辈传下来的理家名言整理而成。“我们当年的仲家洼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300余年的历史。”67岁的张连堂告诉记者,村里的仲氏家族是“先贤仲子”的后裔,明朝时期从云南迁居至此植树建村,因地势低洼而得名仲家洼,之后形成由张、葛、仲、胡、姜等姓氏组成的5个自然村。
2012年,宁夏路街道在仲家洼居民楼院的临街处,打造了一条千米长的仲家洼历史文化长廊,将仲家洼特有的文化历史重新搬回17栋回迁居民楼。西仲一路29号院改造时,又将文化长廊延伸进楼院,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挖掘出各家各户的治家妙方。“这面家训墙是我们老村子的历史传承,住在这个楼院的回迁居民对此很是骄傲。”张连堂说。
楼院花坛被居民承包
现在居民们自觉维护楼院的环境卫生,因为饱尝杂草遍地、蚊蝇乱飞的杂乱环境之苦,现在楼院地面砖缝里只要长出一小撮杂草,立刻就会有居民将其拔掉。刷了白色油漆的花廊常年保持整洁一新,不少居民每天主动从家拿来抹布,将休闲座椅的椅面擦拭干净,方便别人随时可以坐下。楼院里的花坛也被居民们承包,浇水、施肥、除虫……管理得井井有条。居民姚先生将自家阳台前的一小片花坛承包下来,到市场买来菊花、月季等花草种在里面,每天将花坛周围清扫得没有一片落叶。“通过两年多的居民自治,我们发现楼院越来越干净,居民越来越爱惜保护环境,以前随手乱扔杂物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宁夏路街道工作人员说,西仲一路29号楼院居民自治效果非常明显。
【互动】
老楼院的“新住法”请你讲
岛城现存有许多建于数十年前的老楼院,这些老楼院基本都是开放式、没有物业管理的开放式小区。这些老楼院配建时的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配套停车空间、商贩随意进出、墙面小广告泛滥……诸多原因让老楼院给人以陈旧落后的感觉。不过,也有一些老楼院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多方努力,把老楼院管理得井井有条,让老楼院焕发青春,其环境、管理丝毫不亚于“高大上”现代化新建小区。其实,老楼院也有“新住法”,如果你家所在的老楼院已经治理得很上“档次”,或者对老楼院的管理有什么高见,可以发短信到13006505128。(摄影 记者 赵健鹏)